責任編輯:牛樂耕
程麗華
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4月在重慶考察時高屋建瓴地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這一重大論斷深刻揭示了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邏輯前提和價值取向,集中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和本質特征,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實踐要求,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必須牢牢把握的根本立場、觀點、方法。
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邏輯前提和價值取向,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百年奮斗始終堅守的初心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這一重大論斷,立足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總結黨帶領人民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史經驗,豐富發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深化了我們黨對現代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體現共產黨人的根本價值取向,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當代中國表達。馬克思主義是為了改變人民歷史命運而創立的,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主張建立勞動者共享發展成果的分配機制;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堅守人民立場的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人民至上理念,創造性地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從奮斗目標、發展思想、執政基礎、力量源泉和評價主體等方面構建起新時代人民觀的理論體系,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理論與實踐。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民族復興偉業,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重大論斷,深刻闡明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目的和內生動力,進一步回答了現代化建設為了誰、依靠誰、由誰享有這個重大命題,體現了共產黨人的根本價值取向,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遵循。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傳承我國傳統民本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新的時代詮釋。我國自古就有重民、愛民、保民、養民思想,從“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天下之務,莫大于恤民”,從“懷保小民,惠鮮鰥寡”到“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民本思想的智慧結晶在傳承中不斷得到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經驗智慧,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將新時代中國引領到新的歷史方位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管子·牧民》中的“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強調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引用《尚書》中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強調要以人民利益為重、以群眾期盼為念;引用鄭板橋的“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強調要秉公用權,多為老百姓造福;引用《淮南子·氾論訓》中的“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強調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相結合,立足黨的初心和使命,站在江山、執政、強國、復興的高度,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重大論斷,對我們黨執政理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嶄新詮釋,充分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人民情懷和中國共產黨人的高度文化自覺。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賡續黨的百年奮斗與求索,是對我國現代化道路的重大認識升華。我們黨來自于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強調“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把經濟發展同文化、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統一起來,明確生產生活同時抓。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三個有利于”和“三步走”戰略,制定溫飽、小康、共同富裕等奮斗目標。經過接續奮斗,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人民至上作為必須堅持好、運用好的根本立場、觀點、方法,親自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宏偉藍圖,指出“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成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重大論斷的理論之源、認識之基,推動黨對我國現代化道路的規律性認識實現新的躍升。
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和本質特征,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立足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緊扣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戰略安排、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以堅持人民至上、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等為核心要義,旨在更好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以人民至上為根本立場,始終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而奮斗。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進現代化最堅實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現代化道路最終能否走得通、行得穩,關鍵要看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民生為大是人民至上的生動體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要牢記紅色政權是從哪里來的,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堅持不忘初心,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考慮問題,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廣泛深入了解群眾的意見與訴求、批評和建議,真抓實干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以人民滿意為最高和最終評價標準,由人民評判中國式現代化的進展和成效,“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
以高質量發展為堅實基礎,實現民生福祉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高質量發展是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推動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從主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轉向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必須處理好高質量發展與民生福祉的關系,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積極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追求,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穩步推動共同富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長期歷史過程。現階段,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在促進共同富裕的前提下,更好實現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既保持較快發展速度,不斷提高發展質量,提升全社會總體福利水平,又完善收入分配機制,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努力縮小不同群體收入差距,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努力實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臺階,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社會保持長期穩定,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確保現代化道路上一個也不掉隊。
以補短板強弱項為重要任務,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民之所憂,必念之;民之所盼,必行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托育、養老、住房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求相比,我國民生保障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就是要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補齊教育、就業、醫衛、養老、托幼、社區服務、公共文化、基層治理、生態環境等方面短板弱項,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扎扎實實辦好每一件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讓廣大群眾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有品質的生活。
展現了現代化強國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實踐要求,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開辟嶄新境界和廣闊前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推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質大幅度提升。“十五五”時期,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重大論斷,把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統一起來,注重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研究推出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強的民生政策舉措,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穩步推動共同富裕。
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厚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質條件。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推動整個國民經濟循環升級擴容,形成優勢互補、有利于促進共同富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不斷增強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深化民生領域重點改革,更好回應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新期待。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加大“好房子”供給,讓更多老百姓實現“住有宜居”。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切實兜牢基本民生底線。加快構建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推動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細化完善臨時救助和服務類救助政策舉措,強化失能老年人照護,加強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提升殘疾預防和康復水平。
建設新時代幸福和美家園,努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持續推進城市更新,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提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質量,統籌謀劃教育、健康、養老、出行、就業、文體、商業等功能布局與業態配置,積極構建便民利民惠民的“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讓群眾享受到既物質富足又精神富有的美好生活。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和美鄉村,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實現億萬人民共建共享美麗家園。
構建現代化基層治理體系,及時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健全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拓寬基層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風險防控新體系,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基層治理模式,深化“最多跑一次”“一網通辦”等改革,加快建設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構建鄉鎮街道智治體系,不斷提升基層現代化治理質效。
人民政協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人民政協為人民,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要求。新征程上,人民政協要扛起責任使命、主動擔當作為,著力加強反映社情民意、聯系群眾、服務人民機制建設,深入開展委員履職“服務為民”活動,積極協助黨和政府增進人民福祉,不斷書寫踐行“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的政協答卷。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對金融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等,把我[詳細]
著力鏟除“差不多先生”的滋生土壤,不能僅靠個人自覺,更離不開制度的剛性約束。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將工作質量、群眾滿意度等指標細化量化,建立起科學精準的“度量衡”,讓“差不多”的工作在嚴格考核中無處遁形;另一方面,強化監督問責機制,對敷衍了事[詳細]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用汗水、智慧乃至鮮血和生命,始終堅守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之際,讓我們重溫那些優秀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汲取奮[詳細]
教育是培養、造就人才的基礎性工程。時代越是向前,人才的重要性就越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加突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在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指出:“人才有一個供需關系的變化,教育要想在前頭,趕在[詳細]
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長期性、復雜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剎住‘四風’作為鞏固黨心民心的重要途徑,堅決防止產生‘疲勞綜合征’,對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歪風陋習要露頭就打,對‘四風’隱形變異新動向要時刻防范,決不允許死灰復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詳細]
當前,全黨上下正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以作風建設新成效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把握好改革督察與基層減負的關系,統籌兼顧壓實責任與提升活力,以科學方法抓好改革落實[詳細]
力戒形式主義,是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重要要求。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河南考察時指出:“不要把寫了多少萬字的學習心得作為學習成績”“講空話、搞作秀,毫無用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中存在的形式主義,本身就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背道而馳。在學習教育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