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牛樂耕
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廖喜生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重要推手,也是世界近現代史形成發展的決定因素。然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的同時也帶來國際分工的異化、世界經濟發展差異程度逐步加深、不同國家和民族矛盾日益擴大、恐怖主義泛濫、難民危機迭生、局部戰爭不斷等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人類共同面對與應對,需要我們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出發并結合當代實際,創建更加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
理念引領行動,方向決定出路。2015年3月2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題為《邁向命運共同體開創亞洲新未來》的主旨演講,提出了“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時代主題。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并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強調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了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針對經濟全球化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提出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
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是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新世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是當前形勢下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所出現的新問題、新困難,應對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的關鍵,是解決全球增長動能不足、治理滯后、發展失衡,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浪潮泛濫的情況下,加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研究,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學術支持,引導和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
加強推動全球思維模式創新的理論研究。要大力倡導包容共鑒的國際新思維,切實打破一國優先、一個民族優先的舊有思維模式和大國主義思想,積極推動全球文明的多樣化發展。世界因為多樣性而存在,并因分工與交流而發展。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今天,脫離交流的國家與民族,必將被淘汰。要大力倡導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以經濟與科技合作為突破,廣泛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新型伙伴關系。要堅持多邊主義,不搞單邊主義;要奉行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有效降低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等因素對國際合作的影響與制約,使世界真正成為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加強推動全球發展模式創新的理論研究。要大力倡導創新驅動,積極推動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深入,打造富有活力的經濟發展模式,縮小世界經濟發展差異鴻溝,推動共同繁榮。當前世界發展的主要問題,如貧困問題、恐怖主義問題等,無不是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所導致。經濟發展不平衡,一方面是因為歷史因素,另外一方面是源于科技發展在不同國家間的巨大差異。要切實打破科技壁壘,通過科學技術的協同發展,促進經濟的均衡發展,并有效解決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加快世界各國間的科技與人才交流。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積極倡導世界范圍內人才的自由流動,推動高素質人才無國界科研創新,自由地為世界的整體發展進行科研活動。
加強推動全球治理模式創新的理論研究。要著力解決國家、地區間的公平公正問題,打造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要堅持和平共處的國際關系準則,倡導推動大國小國一律平等的國際關系,引導世界各國為共同應對經濟全球性挑戰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規則制定。建立健全宏觀協調機制,建立全球治理的民主法制機制,增強國際競爭規則與主要國家間的制度協調性,使全球治理體系更好地反映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訴求與發展追求。推動世界各國的互聯互通和良性互動,有效規避影響世界安全的不公平因素,使世界在和平共處中朝著更加協同、更加美好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