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支振鋒《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12日02版)
法治建設規劃,事關全面依法治國工作全局。在《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已經取得重要成就,《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積極穩妥推進的背景下,《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的公布實施,是關系全面依法治國長遠發展的大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向前推進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一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將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開創了全面依法治國新局面,為在新的起點上建設法治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需要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規劃》按照黨的十九大確定的法治中國建設路線圖,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同我國發展戰略目標相適應,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相協同,統籌考慮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法治建設總體進程、人民群眾需求變化等綜合因素,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統籌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扎扎實實把全面依法治國推向前進的重要遵循。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奮力建設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基于法治實踐進行頂層設計、著眼國家大局把握具體問題、循著改革發展探索科學理論,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鮮明特色。《規劃》明確了法治中國建設的總體目標:法律規范科學完備統一,執法司法公正高效權威,權力運行受到有效制約監督,人民合法權益得到充分尊重保障,法治信仰普遍確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全面建成。這個美好愿景將以2025年和2035年兩個重要時間節點為標志,周密部署、穩步實現。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因此更需要走對路、下好棋。《規劃》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鮮明的問題意識,抓住根本、守住底線、瞄準問題、尋求突破、統籌協調、構建體系,明確指出了法治中國建設必須遵循的主要原則。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法治中國建設的正確方向;堅持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系統總結運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鮮活經驗,不斷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統籌推進,堅持“三個共同推進”、“三個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聚焦黨中央關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和法治建設薄弱環節,切實增強法治中國建設的時代性、針對性、實效性;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確保各項制度設計行得通、真管用。
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成果,《規劃》從人類文明進步重要標志的高度認識法治,從國家治亂興衰歷史規律的維度來部署法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綜觀世界近現代史,凡是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較好解決了法治和人治問題的。相反,一些國家雖然也一度實現快速發展,但并沒有順利邁進現代化的門檻,而是陷入這樣或那樣的‘陷阱’,出現經濟社會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種情況很大程度上與法治不彰有關。”新中國70多年的實踐也證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什么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時候就國泰民安;什么時候忽視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時候就國亂民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開局之年,《規劃》圍繞新時代國家發展大局,部署全面依法治國工作全局,以全面建設法治中國保障復雜國內外環境下的新發展格局,不僅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還必將為那些既想加快自身法治發展,又想保持自身獨立的國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選擇,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支振鋒,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法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