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行久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解決好“三農”問題,解決吃飯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必須始終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要提高政治站位,從講政治的高度看“三農”抓“三農”,不斷加深“三農”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強政治性政策性的認識,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運用歷史思維、立足全局高度,更好地推進“三農”發展。
“三農”問題關系國計民生,是“國之大者”。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三農”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基礎。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就不可能有我國的自立;沒有農業的積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國工業的發展;農村穩定是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礎,沒有農村的穩定,就不可能有我國整個社會的穩定;沒有農村的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我國社會的全面進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突出的短板在農業農村,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也在農業農村。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國家的現代化。
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黨的命運始終與“三農”息息相關。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根本問題。革命時期,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得益于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翻身做了國家的主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離不開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我國廣大農民為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作出了巨大貢獻。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觀點也很大程度體現為同農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鞏固和擴大黨在農村執政的群眾基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堅持“三農”問題在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這是我們黨從長期實踐中確立的處理“三農”問題的重要指導思想,貫穿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沒有絲毫動搖。
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新中國成立后,依托農業農村的支持,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發展階段,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雖然下降,但農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和戰略作用永遠忽視不得,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即使在基本實現現代化后也不會改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重農固本、安民強基,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當前,盡管“三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但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農村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方面差距相當大。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不是我們黨的執政宗旨,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國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憑借制度優勢,有能力、有條件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統籌好城鄉發展。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農業主要矛盾發生很大變化,廣大農民群眾期待更高,農業農村發展起點、要求更高。這就需要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中央采取一系列舉措推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和處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順利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是民族振興的重要體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對標“十四五”農業農村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定位,農業農村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要正確認識和把握“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通過振興鄉村,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只要我們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補齊農村發展和民生短板,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民族振興和國家現代化大業就一定能在中華大地、廣大鄉村展現特有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