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張琛馳(全國農業展覽館(中國農業博物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努力實現“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這既是給鄉村治理提供科學的指引,也是對鄉村治理提出的明確目標。從建設投資到疫情防控,管理重心都在由城市向農村下沉,服務重點由前端向基層拓展,鄉村治理正從曾經易生變形、易受忽視的“末梢”轉變為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關鍵“前哨”。
鄉村治理水平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落實,關系到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乃至關系到村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不能片面地認為鄉村治理就是鄉村的平安建設,也不能將鄉村治理完全等同于鄉村自治,更不能將社會的標準化管理一股腦引入鄉村治理,增加基層管理的負擔,步入煩冗瑣雜的誤區。
鄉村治理水平并非依賴于單一的政府管理、村莊自治、技術提升和標準管理,面對不斷深度融合的全球化發展形勢和農村社會轉型發展等各類問題,打造全面高效的全域社會治理體系,實現社會治理生態良性循環勢在必行。
鄉村治理需要以資源的全域整合為抓手,做好系統性謀劃。鄉村治理是系統的、綜合的、可持續的,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統籌規劃布局,從當地的文化體系、價值體系、制度體系出發,構建城鄉一體、協同發展的新格局。以全域的資源整合出發,做好整合文章,樹立新的鄉村資源觀,把鄉村發展融入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把鄉村治理區域覆蓋到各領域、各區域、各部門,由屬地管理的無限責任向多方各自擔責的有限責任模式轉變。
鄉村治理需要以社會的全域參與為目標,凝聚共同性愿景。建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鄉村治理共同體,形成村級監管零死角、無盲區,以共同體的思維和合力推進有效治理。一要凝聚和諧共生的價值共識,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重視改善治理共同體之間的關系,關注、引導和動員多方治理主體形成共同愿景。二要強化鄉村認同和鄉村公共精神培育,調動鄉民參與公共治理的積極性。三要加強對鄉村基層組織的系統性整合,健全組織間協同與合作的制度體系,為組織振興及其協同共治提供政策保障。
鄉村治理需要以服務的全域提升為核心,打造協同性機制。創新基層黨組織工作機制,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深化村民自治機制,創新群眾參與方式,創新網絡社會柔性治理模式。細化綜合管理機制,充分借鑒城市社區網格治理,構建全覆蓋的農村基層治理網絡,開展普法宣傳、政策解讀、矛盾化解等工作,及時解決農村出現的問題,把公共服務拓展到鄉村的每一個角落,用精細的“針腳”繡出秀美鄉村。
鄉村治理需要以結構的全域優化為基礎,構建創造性平臺。為更好地優化鄉村全域的發展結構,需要探索融合聯動的整體性治理平臺,創設開放、高效、聯動的協作渠道,克服競爭性思維帶來的碎片化治理現象。一是構建全域治理的溝通平臺,如“說事長廊”“議事小院”等鄉民議事渠道,構建跨區域和部門的工作平臺。二是培育城鄉融合的人才交流平臺,完善以培育農村人才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村人才培育體系,暢通城鄉人才交流渠道。三是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載體的數字平臺,構建包含鄉村規劃、鄉村經營、鄉村環境的三維實景圖,實時掌握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變化態勢,提高村級綜合服務信息化水平,為流動在外地的村民提供溝通、協作、信息共享的新渠道,為實現有效治理提供更廣泛的社會性支持。
概而言之,筆者認為鄉村治理要向全域社會治理拓展,在全域上下功夫,實現產業全域配置,要素全域配套,經營全域統籌,環境全域協調,這是鄉村社會管理的新格局,不會一蹴而就,不能大干快上,需要深刻理解全域治理的本質內涵,謀劃全盤,找準缺項,因地制宜,扎實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