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近年來,數字化發展日新月異,深刻改變全球發展格局,影響人類文明進程,構建出一個無處不在的數字世界。從中國20多年數字化發展歷程來看,從初創期互聯網接入的“順勢而為”,到產業發展的“兼容并蓄”,再到構建全球網絡空間的“和而不同”“同舟共濟”,可以發現,中國在數字化發展進程中一直保持著“和合文化”思想底色,這也構成助推數字化轉型的“中國智慧”。
數字化發展蘊含中國“和合文化”底色
數字創新體現互利互惠思想與信任文化。以平臺社交、直播電商、社區團購、粉絲經濟等為代表的“信任經濟”在中國快速發展,品牌借助口碑效應形成鏈式傳播和持續擴散,催生的“信任經濟”成為中國互聯網一大特色。中國尊崇儒家文化,儒家關于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就是仁愛、禮讓、互惠、互利,農耕文明也促使人與人之間在血親和地緣的影響下較容易建立起信任和親情,一定程度客觀催生目前在互聯網流行的“半熟人經濟“”“信信任經濟”。
數字發展體現“為美好生活創造”的精神愿景。互聯網在我國發展的同時,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社會的歷史性跨越,互聯網成為了溝通交流、脫貧致富、發展進步的工具,并借助龐大的用戶市場實現價值釋放。中國傳統農耕文明下的百姓安居樂業、熱愛和平,鄰里相對固定,和諧共處,這是古代抵御自然危險、享受集體紅利的基本條件。近年來,以線上線下融合為特征的互聯網應用異軍突起,跨地域購物、價值鏈整合等突破傳統地域局限拓展了數字發展空間,尤其是消費互聯網的崛起進一步激發消費紅利釋放,擴展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范圍。
總體安全觀體現“家國情懷”和集體精神。中華民族歷來注重集體、社會整體的價值,沒有國,哪有家。孔子所說的“仁”也是集體精神的體現。古代所謂的“人”也并非抽象的人和孤立的人,而是集體的、社會的人,個體是社會整體關系中的一部分,要不斷控制和調節自己用以適應和他人的相互依存關系。互聯網發展對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提出了諸多不可預知的挑戰,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不確定性,中國強調與各方共同維護網絡安全的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兼顧發展,并在各參與方之間取得產業發展、個體權益、安全保障的平衡與良性互動。
數字治理體現“禮法并重”的和諧有序。在歷史長河中,儒教尊崇“禮”,禮是一種秩序。中國人注重自省和克己,也強調在社會的教化中遵從“禮”并輔之以法律,“德刑相輔、儒法并用”。同時,中國傳統治理強調整體性,諸如中醫講究系統著眼和綜合施策,這在中國互聯網發展進程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在發展初期,政府注重數字化頂層設計和規劃,采取包容審慎的監管態度,充分引導行業自律,伴隨我國互聯網發展,針對平臺反壟斷、數據治理、內容治理等重點領域法治進程提速,加強生態建設,多管齊下開展綜合治理。
數字合作彰顯同舟共濟的天下情懷。長期以來,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家“和”萬事興,富有和平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維護網絡空間秩序必須堅持同舟共濟、互信互利的理念,要求“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中國數字化發展秉持“和合文化”精神,反對零和博弈思維,致力于創造全球融合的數字化共生世界。
堅持文化自信助力全球數字化轉型
堅持文化自信,走中國特色的數字化發展道路。“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在新發展階段,鼓勵積極創新、包容審慎、互惠共贏、協同共享的數字化發展思維,以堅定不移的文化自信在發展進程中獲得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精神力量。利用互聯網優勢加強文化建設,打造國際文化品牌,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走中國特色的數字化發展之路。
注重取長補短,選擇吸納外來數字化發展經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和產業變革浪潮中,,中國從跟隨到引領,,尤其是5G、超級計算機等前沿技術全球領先,也在政策體系、標準制定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發展。未來需進一步加強在網絡安全、數字經濟、互聯網治理等領域與國際社會的合作和研究探索,充分借鑒世界各國在基礎研究、制度創新、組織管理等方面的經驗,謀求共同發展,為全為全球數字化轉型助力球數字化轉型助力。。
善用多種渠道,推動形成全球數字化發展共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推行多邊合作機制同時,充分挖掘行業協會、智庫組織力量,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利用國際高端論壇拓展議程設置渠道,實現觀念建構與互信積累。在廣泛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同時,注意文化和話語差別,講好中國故事、尋求價值共識。通過一系列思想互通和政策溝通,提升中國數字化發展“軟實力”,在互聯網地球村和全球網絡空間新格局建設過程中貢獻“中國方案”,奏響“中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