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內容,精神生活的充實富足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特征。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深刻變化,要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需要突破單純從經濟視角來理解發展、理解現代化的傳統思維。根據需求層次理論,當低層級的物質需求基本滿足之后,人的更高級的需求,即精神需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已日益凸顯。我國現代化發展,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基本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免費開放,達成了“縣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初步建成了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存在資源分配不均衡、供需脫節、效能不高、內容供給不足等問題。因此,要達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標,增強人民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就需要在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上發力。
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公共文化服務是為“人”服務的,其效能取決于在多大程度上進入了“人”的內心,豐富了“人”的精神生活,這就要求既將人民作為服務的對象,也讓人民成為文化創造的主體。需從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的要求出發,充分激發人民的文化創造力,使廣大人民群眾真正成為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展示者、欣賞者、分享者,促進人民的自我提升、自我服務,促進形成全社會自信自強、昂揚向上、積極奮進的精神狀態,充分激發社會的活力和創新力。
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由于自然稟賦、經濟條件、歷史傳統等原因,各區域公共文化資源配置尚不均衡。國家在制訂并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的基礎上,通過加大投入、政策傾斜、轉移支付等方式,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脫貧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但需注意的是,“均等化”并不是平均化,應從公平正義的價值立場出發,著重保障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齡、不同人群享受服務的權利均等、機會均等。特別需注意保障殘疾人、外來務工者、農村“三留人員”等特殊群體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權利。
以文化供給多元化促進高效能服務。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屬性是公共性、公益性和公平性,但這并不意味著低效性,需要考慮如何以高效的社會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來實現文化供給。以往僅由文化管理部門和文化事業單位進行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配置的方式已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需要更多地推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來,通過項目招標、購買服務、委托管理、稅收優惠、成果獎勵等方式,促進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有效對接,不斷促進公共文化資源優化配置。社會力量的進入,能夠有效延伸公共服務的觸角,深入社區、鄉村等社會細胞,開展“流動式”“菜單式”“訂單式”等特色服務,因地制宜滿足需求。在此過程中,政府從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的直接提供者變為組織管理者,應加強監督,健全由購買主體、公共文化服務對象以及第三方共同參與的評價約束機制,提升購買服務質量,真正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格局。
以數字化建設打通“最后一公里”。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在內容建設、跨區域傳播、資源共享等方面為公共文化服務開辟了廣闊的空間,能夠有效深入基層,極大提高服務的便利性、覆蓋率、新穎性和互動性。例如,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對公眾的文化需求和滿意程度進行分析,便于及時糾偏、精準預測,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又如,通過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文化館等公共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便捷高效、互聯互通的線上文化服務網絡,使基層民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豐富的數字資源。再如,借助數字科技手段,挖掘、保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如地方戲曲、少數民族文化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手段立體化、形象化展示,提高人們的沉浸式體驗,形成民族與區域文化涵化和培育效應。通過加強文化資源數據庫和服務平臺建設,有利于整合資源,共建共享,形成需求導向機制,構建健康、高效、充滿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務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