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商志曉《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21日02版)
【光明論壇·溫故】
日前,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以食為天。”他強調:“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這再一次提醒我們,即便在已經吃飽飯、能夠吃好飯的今天,依然要銘記“民以食為天”的古訓和道理,務必謹守“民以食為天”的啟示與告誡。
“民以食為天”是一句家喻戶曉的古語,源自秦末楚漢時期的一個歷史故事。據班固所撰《漢書·酈食其傳》記載,酈食其原是讀過一些書的縣鄉小吏,他尋找機會向劉邦獻策,以幫助漢軍智取陳留(重鎮)而獲信任。后在劉邦與項羽爭霸過程中,他再向劉邦進言,建議務必據守滎陽、成皋之地。因為滎陽西北有個叫敖倉的地方,是秦國時期建立的儲糧基地,有許多儲存在那兒的糧食。酈食其以“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之言,力陳攻取并堅守敖倉的重要性。劉邦采納其主張,使漢軍在征戰中獲得了充足的糧食補給,為日后逆轉戰局、反敗為勝奠定了基礎。相關記載還見于司馬遷所撰《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另有唐代司馬貞為《史記》作注釋,指稱“民以食為天”一語最早出自春秋時期齊國管仲之口。
因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基本事實,彰顯出一個簡明而又重要的道理,“民以食為天”一語流傳數千年。歷朝歷代無論是朝野還是百姓民間,“民以食為天”時常被提及,其基本理念深深刻在中國人的腦海里。當年孫中山上書晚清政府以圖變法時說:“民以食為天,不足食胡以養民?”1938年毛澤東在抗日軍政大學演講時說:“民以食為天,就是吃飯第一,務必要解決好‘肚先生’問題。”
如果說中國數千年來的確存在著吃不上飯、吃不飽飯的問題,或因農耕技能和生產力水平低下,或因自然旱澇、戰亂動蕩等天災人禍,“民以食為天”寄托著人們要吃上飯、吃飽飯的希冀與追求,那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當代中國,我們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14億多人早已告別吃不飽狀態而力求吃得好并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民以食為天”的道理還要不要再三闡釋呢?回答是肯定的、明確的、毋庸置疑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問題,提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針對糧食安全、耕地紅線保障、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民種糧積極性、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科技創新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諸多重大決策部署。
立足當前,“民以食為天”給予我們諸多啟示。一是糧食問題、吃飯問題十分重要。“洪范八政,食為政首。”一米一飯,關系當前和長遠,聯通國家穩定和人民幸福。解決好人民的吃飯問題,在今天依然是頭等大事。只有手中有糧,才能心里不慌。二是解決好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十分重要。糧食生產系于“三農”,只有農村好、農業興、農民富,糧食來源才能穩定、才有保障,人民群眾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才能豐足有余。三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十分重要。包括從事農業生產和農副產品加工制作者在內的人民群眾,是糧食和物質財富的生產者、創造者,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務必得到充分保障。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解決好民生,最根本就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
著眼今天,“民以食為天”給予我們深刻告誡。一要牢固樹立底線思維,防患于未然。“備豫不虞,為國常道。”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這一成績來之不易,但也讓我們時刻保持警惕。我們要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這是解決糧食問題的底線;解決其他方面的問題,我們也要從難處壞處打底準備,進而去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二要做到未雨綢繆,居安之時亦思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解決糧食、吃飯問題要有備無患,推動各項事業發展也要統籌預見,免于“臨渴而掘井”。唯有常備不懈、著眼長遠,方能臨危不亂、有效應對意外復雜情態。三是始終堅持獨立自主,掌握自己命運。靠別人有風險,靠自己靠得住。我們要把糧食安全和質量提升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立足國內,確保產能。只要我們堅持自力更生,堅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斷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就一定能夠走穩走好中國特色的糧食安全之路,就一定能夠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闊步前進、行穩致遠。
(作者:商志曉,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