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韓強(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創造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中國式奇跡,其中一條重要經驗就是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全方位依法之治。
堅持法治軌道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
一方面,在法治軌道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依靠上層建筑的法治化。全面依法治國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一,為中國式現代化搭建了總體性法治框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傳承和借鑒歷屆中國共產黨人對于法治理論貢獻的基礎上,提出了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目標。其中,把依法治國上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的地位,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依法治國的戰略性部署,標志著中國式現代化法治理論和實踐漸趨成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法治原則。依據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理念,其在宏觀層面指引著法治建設的方向,在中觀層面確立了法治運行的目標,在微觀層面決定了法治行動的實效。法律規范體系和執法司法實踐分別從靜態和動態的角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這是兼顧了規則之治和原則之治、保持法律淵源體系開放性和豐富性的重要創新,符合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時代品格,有利于應對現代社會復雜多樣的風險與挑戰。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原創性法治理論,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我們黨博覽各國、縱觀古今所總結的民主政治經驗,真正做到形式與實質、過程與結果的統一,人民民主與國家意志的統一。
另一方面,在法治軌道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依靠經濟基礎的法治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要求發現規律、尊重規律、把握規律。營商環境建設、企業家精神以及產權保護等中國式法治實踐,目的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法治蘊含的平等、自由、公正、秩序等理念,可以激發市場活力,契合經濟社會結構性變化和演進規律,引領政府、市場與社會多元合作模式,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切實保障人民權益、回應人民訴求。
堅持法治軌道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華法治文明歷史悠久,“與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伊斯蘭法系等不同,中華法系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和中華法治文明的深厚底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求我們踔厲奮發,傳承好中華法治文明,踵事增華;借鑒好域外法治經驗,去蕪存菁。
第一,開創人民立場的民主法治架構。中國式現代化法治的核心是良法善治,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面對如何實現法的“安定性”(Rechtssicherheit)和“正確性”(Richtigkeit)等世界性難題,中國用法治的“人民性”給出了“中國之治”的答案。人民共同生活之秩序,是從人民的“個體”和“集體”雙重維度出發,一方面要關注個體的公民權利,另一方面又要保障集體的人民利益。自古重視集體傳統的東方,以“禮樂政刑”融合相通為治理原則,以“社會民間共同體”為治理單位,在吸收西方個體本位的權利觀念后,自然會孕育出連接個體與集體的法律規范體系,形成互相尊重的法治格局。這也促使了中國式民主對西方民主的歷史性超越,實現了人民民主在形式與實質層面的統一。
第二,構建高效公正的法律實施體系。中國式現代化法治的實現方式,是有序的法治實施機制、有力的法治監督機制、有效的法治保障機制。體現在執法領域,是把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落到實處;體現在司法領域,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在利益訴求不斷發展、社會生活復雜多變的今天,唯有堅持執法為民、司法為民,才能回答執法司法工作為了誰、服務誰和依靠誰的根本問題。落實執法司法人民性的根本路徑,是要堅持黨對執法司法工作的領導,推動執法司法體制改革,完善便民利民工作機制,加強現代科技深度應用,促進專業化高素質隊伍建設,形成公開透明、全民參與的法治氛圍。
第三,培育崇德尊法的社會法治素養。引導法治精神、提升法治素養,是中國式現代化法治的基礎工程,讓踐行法治的外力約束轉化為人民的內心訴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提升整體素養。人民參與法治建設的方式、范圍、效果將決定現代化法治的廣度和深度。通過強化法治基礎教育、法治人才培養、法治信息宣傳,可以有效保障權利、約束權力、保護自由,切實履行義務、承擔責任、規范行為。如此聚火成炬,促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讓“全面依法治國”深入人心。
堅持法治軌道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總結,貫穿著堅持人民至上的法治方法論,通過自信自立、守正創新、問題導向、系統觀念、胸懷天下,站穩人民立場、集中人民智慧、聚焦人民關切,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在法治軌道上行穩致遠。
首先,用法治維系經濟社會信心,實現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目標。法治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建立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良法”,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新發展理念的“善治”,兼顧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尊重公序良俗、道德自律,這些法治智慧是中華民族綿延不息、賡續繁榮的重要基因。
其次,用法治解決復雜治理難題,妥善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需要持續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保障作用,及時把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維護穩定的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化下來,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夯實“中國之治”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全面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要求正確處理維權和維穩、活力和秩序等關系,依法維護社會秩序、解決社會問題、平衡利害關系、推動社會事業發展,培育全社會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既促進社會充滿活力,又在法治軌道上和諧有序。
再次,用法治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中國式現代化法治,不僅能在抵御風險之時“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還能在化解風險中對癥下藥、綜合施策。面對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堅持依法防控疫情,堅持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公認的成果。與此同時,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涉外法治建設顯得日趨重要。2019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強調,“要加強涉外法治建設,為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工作營造良好法治環境”。中國正在積極創建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力爭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示范區,培養和造就堅持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高素質涉外法治人才,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
最后,用法治支撐全面從嚴治黨,完善黨內法規、促進依規治黨。中國式現代化法治“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將制度建設融入全面從嚴治黨的進程,紀嚴于法、紀在法前。應當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分析典型案例、發現內在規律、提煉共性規則,促使黨內法治剛性運行、巨細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