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虎學;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何瀟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之際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全會高度評價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深刻分析了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制定了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宏偉藍圖、“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和思想原則,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重在把握其精神實質與核心要義,關鍵是要抓住“三新”即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意味著進入新發展階段
從改革開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發展難題,邁上了一級又一級發展階梯,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這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新方位。
中國共產黨始終牢記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綜合考量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旗幟鮮明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使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了堅實基礎,積累了寶貴經驗。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決勝全面小康取得的偉大成就,是一場振奮人心的勝利,給予了我們強大的信心和底氣。全會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表明我國即將勝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任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是具有歷史性、標志性意義的重大變化。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樹立新發展理念
“十四五”規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將是解決我國發展中矛盾和問題的關鍵所在。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即經濟增長要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實現這一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絕非易事,需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實踐。堅定不移地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對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用以創新為首的新發展理念引領時代發展,既指明了我國發展的方向,又適應了當今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的高度反復強調創新的極端重要性。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上,總書記更是把科技創新看作是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變量,指出“我們要于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創新發展將是“十四五”規劃實現戰略性調整的關鍵因素,也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注入強勁動力。
協調發展是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從“十個指頭彈鋼琴”“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到科學發展觀,再到新發展理念,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協調發展的指導方針。新階段的協調發展更是強調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都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協調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之路、長久之路。
堅持綠色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關系。“綠色經濟是人類發展的潮流,也是促進復蘇的關鍵。”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人們不僅對物質文化有了更高的需求、達到了更高的層次,對生態保護、環境安全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我們應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社會、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描繪出了清晰的藍圖和路徑。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進入新發展階段,意味著中國發展的空間更大、世界發展的機遇更多。為更好地利用全球的資源和市場,更好地順應國際經濟大局,必須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總書記指出,“中國將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這深刻表明,中國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為此,全會首次提出要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遠景目標。這一創新性的表述指明了我們黨當前的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對確保我國發展行穩致遠具有重大意義。
“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階段,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依然需要堅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構建新發展格局
進入新發展階段,要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積極推進構建適應新階段的新發展格局。當前,“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既有激流勇進迎難而上的信心,也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壓力。從國際看,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蔓延,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使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不斷增加。從國內看,雖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在此基礎上,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各領域的任務可以說艱難又繁重。因此,必須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在經濟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會受到國際國內雙重因素的影響。就現階段而言,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為更好地實現這一優勢,就要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不斷擴大內需,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立足點轉向國內,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從而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是搞封閉的國內循環,也不是各地的保護主義的自我封閉,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在充分發揮我國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的條件下實現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相聯通。當前,我國穩定的發展環境使我國仍然具備“世界工廠”的優勢,也日益成為全球生產消費增長中心。構建新發展格局順應了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需求的變化,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久之計。這一戰略考量不僅將引領中國新發展階段走深走實走穩,更是對世界經濟的巨大貢獻,是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持續奮斗的戰略棋局,為擘畫2035年更長遠的發展愿景提供方向性引領。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立足五年,著眼長遠,從黨和國家戰略發展全局出發,根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點新要求,堅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集中回答了新階段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描繪了未來五年國家發展藍圖,順應了我國經濟向高質量轉變的內在要求,體現了黨中央運籌帷幄的戰略智慧和治國理政的卓越才能。這一長遠性、全局性規劃的落地,不僅為我國發展新階段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同時也將為世界各國探索發展道路提供有益借鑒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