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12月12日,由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大眾報業集團、山東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承辦,山東省社會科學發展交流中心協辦的山東社科論壇——山東城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模式研討會在濟南舉行。論壇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劉致福出席論壇并講話,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副校(院)長魯慶波作了致辭,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楊金衛,大眾報業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編輯鄭立波,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張偉紅,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副校(院)長司強參加論壇。張偉紅、楊金衛、司強分別主持開幕式、主旨報告、主題發言,司強作了總結講話。
劉致福在講話中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城鄉治理體系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黨建引領城鄉治理一體化推進,深入推進城鄉治理轉型,大力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空間結構,加快推動城鄉治理重心下移,努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推進基層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持續推進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信息化支撐,推動城鄉治理體系取得了明顯成效,形成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經驗模式。城鄉治理體系是市域縣域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和“郡縣治天下安”的戰略地位,事關頂層設計落地落實,事關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事關長治久安。廣大社科工作者要認真學習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系統論述,旗幟鮮明唱響“制度頌”,在深入闡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重大問題”上實現新作為;要深入研究我省城鄉治理模式的基本狀況、發展潛力等,結合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重點工作,聚焦城鄉社會治理模式完善、提升基層組織治理領導能力、提升社會群體治理協同能力、推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統一等重要問題,努力在研究推進山東城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模式創新上取得新成效;要結合新冠疫情突發的新特點新趨勢,深入研究提升組織力、提高戰斗力、增強免疫力的新思路新舉措,探索具有山東特色的現代化治理新路徑;要在宣傳普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措施成效上下功夫,切實解讀好黨和國家的制度要求,及時把政策利好傳播到尋常百姓家,引導全社會形成合力共建、共創未來的良好局面,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魯慶波在致辭中指出,舉辦這次研討會是全省社科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擔當之為,也是服務山東“走在前列、全面開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務實之舉。山東在城鄉基層社會治理方面進行了大量具有探索性、創造性的工作,積累了很多先進典型和經驗做法,山東生動而鮮活的實踐,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典型意義與樣本意義。結合山東實際,及時對各種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進行總結和提煉,不斷推進制度創新和城鄉治理能力建設,是社科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狠抓科學研究和智庫建設,策劃和推出了一批高質量研究成果,為省委省政府提供了重要決策參考。在工作中主打“合作牌”,加強與名校大院大所和著名學者聯系溝通,合作成立研究機構、調研基地,合作開展課題研究、舉辦高端論壇,各項合作成果豐碩、成效明顯。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翼以《十四五規劃與中國未來的現代化趨勢》為題作了主旨報告。報告對什么是現代化、十九屆五中全會聚焦現代化、未來15年現代化的主要趨勢、城鎮化與從業人員結構的變化、教育擴張、社會階層結構的快速轉型、人口老齡化趨勢、共同富裕與收入差距縮小趨勢、科技是第二階段現代化實現的重要變量等問題做了深入闡發,提出了現代化可分為以工業化和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為顯著特征的兩個階段,現代化是惠及14億人口、和平發展、共同富裕、四個全面建設、兩個文明一起抓的現代化,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決定著其他方面的現代化等觀點。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二級教授、杰出學者特聘教授何艷玲以《社會治理創新重新定義治理》為題作了主旨報告。報告從國家目標驅動下的治理任務設計、治理任務變遷中的政治與社會關系調整、社會治理創新中的治理新特質三個方面,分析了市場化、城市化、全球化、互聯網化對社會治理的深刻影響,闡釋了改革進程的三個階段性劃分,總結了市場經濟、和諧社會、政黨建設與社會治理的關系及其發展歷程,指出了社會治理創新中十個方面的治理新特質,認為秩序、分權、體制是影響服務、分工、技術的關鍵因素。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社教研部社會制度比較教研室副主任、教授向春玲認為,創新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黨員管理機制,創新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從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維護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圍繞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社會治理任務,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佃利認為,在從城鄉二元對立到融合發展的背景下,破解社會治理難題應堅持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理念。在城鄉關系演進過程中,城鄉物質空間不斷被打破重建,社會關系也因此再生產,應從空間視角出發重新審視共同體的建構路徑。城鄉融合發展中的共同體建設要把握市域、鎮街、社區三個層面的治理共同體,強化實踐功能、理論功能、戰略功能,解決城鄉流動難題、多元參與難題、社會聯結難題,注意管理效應、自治效應、規模效應,探求治理與空間互塑的共同體可持續發展路徑。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導師賀東航認為,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建立的農村治理體系對于深化理解“黨的全面領導”下的農村治理邏輯變化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啟示,也可以提供一系列可供操作的實踐原則。當前,推進黨和國家監察體制建設,其中之一就是將村級權力主體納入黨和國家監察體系之中,以實現對村級責任主體監督的全覆蓋。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增福認為,提升城鄉治理能力與水平需要運用系統思維。系統觀念是馬克思主義重要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的方法論。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需要系統觀念的方法論原則。在提升城鄉治理能力和建構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中,應該從系統觀念與系統思維出發,在學理上加強研究,在實踐中推進。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黃相懷認為,基層治理的關鍵就是加強黨的領導;必須處理好黨的領導與基層群眾自治之間的關系,堅持和加強黨對城鄉基層工作的領導;全面提高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廓清農村基層政治生態,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凈化基層政治生態。
山東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張紅鳳認為,應該從產業提升、城市群發展、生態保護、大循環雙循環相結合等多點并舉,協同推進山東高質量發展;緊抓全球產業鏈重構新機遇,推動山東產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著力優化黃河流域空間組織格局;以“生態保護”為引領,實施“水、土地、資本、產業”四點突破;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本次論壇共收到來自全國高校、黨校(行政學院)、科研院所和實際工作部門的專家學者投稿280余篇,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等部門單位的130多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與會研討,本次論壇還面向全省黨校系統進行連線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