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提出:“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這充分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協同推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是我國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由經濟高速增長階段轉向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能源利用率明顯提高,清潔能源優先發展,能源消費結構顯著優化,碳排放量強度大幅降低。2012年至2019年,我國以能源消費年均2.8%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7%的增長;2019年我國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23.4%,比2012年提升了8.9個百分點;2019年我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1%,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盡管如此,我國國民經濟循環的綠色低碳化程度仍有待加深。一是生產環節亟待由數量優先、速度優先的粗放型生產向質量優先、生態優先的綠色生產轉化。二是現有流通體系對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支撐能力仍顯不足,流通環節存在資源消耗較多等問題。2019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為14.7%,高于全球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左右。三是綠色消費的潛力尚待挖掘,能源消費的結構變革和生活消費的綠色轉型均需進一步推動。因此,應從三方面著力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深化產業結構改革,推動綠色低碳生產。一是優先使用綠色低碳能源,積極推進風電、水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生產與使用,提供環保高效的生產資料。二是鼓勵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推進產學研深度結合,重點突破關鍵性和全局性技術,解決好高精尖的核心問題,強化高質量生產與高水平保護的技術支撐。三是采用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吸引綠色投資,加快企業戰略轉型和技術升級換代,降低企業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生產方式的路徑依賴,實現質量優先、生態優先的綠色生產。四是鼓勵產業的綠色低碳轉型,大力支持低耗能、低污染的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清潔化、可持續化改造,實現高質量生產與高水平保護的良性互動。
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推動綠色低碳流通。一是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綠色商流,加強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通過加快信息流通,減少交易環節,實現產銷高效對接。二是建立少損耗、多保護的綠色物流,依托“互聯網+”的智慧流通方式,計算最優運輸路徑,采用環保運輸包裝,做好回收再利用工作,降低流通成本及資源損耗。三是建立環境友好、便捷高效的國內流通體系,優先發展節能高效的高鐵等運輸方式,升級改造高耗能的運輸及儲藏設施,健全完善污水處理、垃圾分類等處理措施,協同推進流通體系的高質量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高水平保護。四是建立綠色發展、普惠共享的國際流通體系,依托“一帶一路”等,發揮我國全球最大清潔能源制造國的優勢,暢通低碳商品的采購和銷售,推進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聯通,在世界范圍內促進綠色資源的高效流通與優化配置。
培育理性消費觀念,推動綠色低碳消費。一是推動消費意識的綠色轉型,采用多渠道、多元化、多媒介的宣傳方式,普及節能環保的消費理念,營造綠色消費的社會氛圍。二是推進能源消費的結構變革,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完善差別價格機制,推廣重要低碳節能技術,引進綠色環保設備,提高能源運輸效率,進而開拓清潔能源消費潛力。三是引導生活消費的綠色轉型,通過加強激勵措施和增強約束條件,推動形成以環保選購、循環利用、節約資源為核心的生活消費體系,緩解資源浪費和污染治理壓力。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關鍵階段,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需有機聯動綠色生產、綠色流通及綠色消費的各個環節,協同實現環境保護、節能減排、資源高效利用的多重目標,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將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考量,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