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 鄭敬斌 任虹宇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無論是中央層面還是部門層面,無論是省級層面還是省以下各級層面,在貫徹落實中都要完整把握、準確理解、全面落實,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新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的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理論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性。作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新發展理念是一個整體”。歷史證明,社會主義實踐遭受挫折,“主要原因一般在于馬克思主義整體性遭破壞”。因此,新時代坐標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征程,必須確保新發展理念的整體性。
完整把握新發展理念,要求我們遵照“歷史樣態——當下狀態——未來形態”的邏輯理路,從歷史向度把握這一理論的生成源流,從內容維度把握這一理論的組成結構,從價值高度把握這一理論的實踐指向。
從歷史向度把握其生成源流。江河萬里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新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的發展理念。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的發展觀;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汲取經驗教訓,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論斷;江澤民同志與胡錦濤同志繼承這一發展理念,并根據我國不同時期的發展實際,分別提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等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三期疊加”階段的戰略判斷,提出“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求,成為新發展理念生成的實踐沃土和理論根基。
從內容維度把握這一理論的組成結構。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有機整體,由“不同要素之間存在相互作用而成”。作為一個系統的理論整體,新發展理念由創新發展理念、協調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開放發展理念、共享發展理念五個內容要素共同組成,五個內容要素“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其中,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五大發展理念共同回答了關于發展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重大政治問題。針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開局奠基事業,五大發展理念“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個發展理念貫徹不到位,發展進程都會受到影響”。
從價值高度把握這一理論的實踐指向。任何思想都有其內在價值傾向,社會成員正是根據這一價值傾向而選擇是否認同該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最高的價值追求。新發展理念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價值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正確的發展理念能夠科學引領實踐。進入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應對復雜的國內外發展局勢,唯有貫徹新發展理念,才能不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推動我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根本依據,準確理解和認識新發展理念。要站在統籌國內與國際、統一理論與實踐、融合安全與發展的高度,認識和把握新發展理念,切不可孤立、靜止、片面地理解這一創新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強調以實踐為基礎,聯系、全面、發展地認識世界。準確理解新發展理念,要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根本依據,準確認識到新發展理念是統籌國內與國際、統一理論與實踐、融合安全與發展的科學發展理念,切不可孤立、靜止、片面地理解這一創新理論。
統籌國內與國際,不可孤立地理解新發展理念。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如果孤立地理解新發展理念,“重回以鄰為壑的老路,不僅無法擺脫自身危機和衰退,而且會收窄世界經濟共同空間,導致‘雙輸’局面”。新發展理念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戰略安排,其開放發展理念是為應對全球經濟治理格局調整而作出的中國方略。世界的繁榮離不開中國,中國的發展同樣是屬于全人類的偉大事業。
統一理論與實踐,不可靜止地理解新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妥善處理各種重大關系。一方面,對經過反復實踐和比較得出的正確理論,我們不能心猿意馬、猶豫不決,要堅定不移堅持。另一方面,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明顯呈現出新情況新問題:國內經濟產業結構逐步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際上“卡脖子”問題不斷突顯,全球治理格局深刻調整。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推動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健康持續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舉措要更加精準務實”。
融合安全與發展,不可片面地理解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強調發展,但發展的前提是安全。沒有安全的環境就無法安心搞建設、謀發展。對此,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推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前提都是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沒有安全和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相互交織疊蕩,新冠肺炎疫情加劇全球的不穩定性與風險性,我國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等面臨著問題與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將維護國家總體安全擺在首位。同時,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安定有序都不能得到保障與支撐。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安全屏障。概言之,發展與安全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融合安全與發展。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堅持全局觀、系統觀,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切實轉變為現實的物質力量
實踐表明,抓而不緊,等于不抓;抓而不實,等于白抓。作為科學理論,新發展理念的最終目的和歸宿是指引實踐,轉變為現實的物質力量。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就要使這一理念落地生根、變成普遍實踐。這一過程中,需要中國共產黨作為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協同保障,也需要系統觀念的思維方法。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能不能駕馭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根本上講取決于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分析我國發展問題提出“新發展理念”的科學理論和實踐指南,是毋庸置疑的理論提出者,也應是當之無愧的理論領導者。發展理念的落地生根、發展舉措的貫徹落實,與執政黨的能力密切相關。中國共產黨作為具有強大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有能力帶領中國人民完整把握、準確理解、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進而逐步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當前,全球經濟深度衰退、全球治理體系加速變革,全黨全國當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越是形勢復雜、任務艱巨,越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越要把黨中央關于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要求落實到工作中去。”
樹立系統的思維觀念。當前,我們既有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機遇,也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風險挑戰;既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沖擊,又擔負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繁重任務。面對復雜形勢和繁重任務,有效地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必須要有全局觀、系統觀,要“依照新發展理念的整體性和關聯性進行系統設計,做到相互促進、齊頭并進,不能單打獨斗、顧此失彼,不能偏執一方、畸輕畸重”。但全面并不意味著“眉毛胡子一把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沒有主次,不加區別,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要求抓住重點,從科技創新、民生改善、生態優化、促進共享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進行突破。體現在具體的工作落實中,各部門要“按照自身職責抓好新發展理念涉及本部門的重點工作”,各地區要“抓住短板弱項來重點推進”,以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破帶動全局。
健全制度的體系保障。制度建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新發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二者都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性、長遠性支撐。同時,二者又相互作用。新發展理念是中國之制健全完善的內生動力,中國之制是新發展理念的外部支撐。“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重大進展,很大程度上就根源于中國之制所彰顯的顯著優勢。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協調配合: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法治體系掌舵定向,先進文化的制度凝聚共識,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保障落實執行,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制度、“一國兩制”制度體系、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則統籌安全與發展。除此之外,基本經濟制度、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是直接作用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