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魯洲(中國社會科學院)
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習近平總書記高度概括了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和時代意義。憶往昔,貧困是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心中痛;看今朝,絕對貧困問題難得圓滿解決,望未來;紅紅火火的好日子正映入眼簾。脫貧攻堅,從謀劃到實施,再到收獲勝利碩果,一路走來,縱千辛萬苦,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終如一,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從而才有了今天的歷史性跨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脫貧攻堅戰取得的豐功偉績,再次充分彰顯了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
創造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減貧扶貧,逐漸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扶貧開發道路,為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戰,戰場在農村。2012年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達9899萬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這些地區自然環境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交通等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大大增加了脫貧攻堅的難度。2012年年底,黨的十八大召開后不久,黨中央就突出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承諾“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明確了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任務,拉開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
黨的十八大以來,平均每年1000多萬人脫貧,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脫貧。貧困人口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群眾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飲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根據國家農村貧困監測調查,2020年國家貧困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8元,黨的十八大以來年均增長11.6%,高于全國農村居民2.3個百分點。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貧困治理能力明顯提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
縱覽古今、環顧全球,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實現幾億人脫貧,沒有哪一個政黨能堅決地、持之以恒地全力推進脫貧攻堅。正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把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落實到脫貧攻堅的方方面面,才有了這樣的出色答卷,敢教日月換新天,從一個奇跡走向另一個奇跡。
充分彰顯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靠的是黨的堅強領導,靠的是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靠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靠的是一任接著一任干的堅守執著,靠的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理論來源于實踐,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能推動更高水平的實踐。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學制度體系,持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才能攻堅克難,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種風險挑戰,堅決啃下脫貧“硬骨頭”。脫貧攻堅戰的艱辛歷程和全面勝利,鮮明回答了為什么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能夠短時期內解決橫亙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貧困難題,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充分彰顯了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
堅持黨的領導,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證。強化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構建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的局面,執行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等,加強黨對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全面領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8年來,中央、省、市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近1.6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累計投入6601億元,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強大資金保障。從而,把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落在實處,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廣泛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及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貧困宣戰,舉國同心,合力攻堅,黨政軍民學勁往一處使,東西南北中擰成一股繩,產業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健康扶貧、消費扶貧協同共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匯聚起脫貧攻堅的磅礴之力。
堅持精準扶貧方略,用發展的辦法消除貧困根源。創新扶貧機制,堅持對扶貧對象實行精細化管理、對扶貧資源實行精確化配置、對扶貧對象實行精準化扶持,建立全國建檔立卡信息系統,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確保扶貧資源真正用在扶貧對象上、真正用在貧困地區;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幫扶轉變,讓發展成為消除貧困最有效的辦法、創造幸福生活最穩定的途徑。
堅持調動廣大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注重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動能,實行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推動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實現外部幫扶與內生動力培育有機結合,強化自我發展能力建設和提升,逐漸依靠自我發展實現脫貧并走上致富之路。
堅持弘揚和衷共濟、團結互助美德,營造全社會扶危濟困的濃厚氛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濟、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引導社會各界關愛貧困群眾、關心減貧事業、投身脫貧行動,形成人人愿為、人人可為、人人能為的社會幫扶格局。
堅持求真務實、較真碰硬,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和各環節,突出實的導向、嚴的規矩,反對任何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把一切工作都落實到為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上;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建立全方位監督體系,真正讓脫貧成效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
新起點、新使命、新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的 5個“靠”和7個“堅持”,高屋建瓴地概括了我們在脫貧攻堅實踐中的重要經驗和認識,既是對中國制度顯著優勢的充分運用,也是對中國制度顯著優勢的豐富和升華。這些重要經驗和認識,是我國脫貧攻堅的理論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工作重點,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從而,實現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推動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鑄就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