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楊程《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22日02版)
【光明論壇】
在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校慶日即將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清華大學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追求一流是一個永無止境、不斷超越的過程,要明確方向、突出重點。要培養一流人才方陣。”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建設一流大學,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清華大學的發展歷程,就是不斷培養一流人才的過程。110年來,清華大學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培養了大批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可以說,不論是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還是在國家和民族奮進之中,或是在國家和民族振興之時,一代代清華人拼搏奮斗、勇攀高峰、爭創一流,為祖國建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培養一流人才方陣,要始終把發展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事實也證明,當代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最主要的仍然是靠科學技術的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通過全社會共同努力,科學技術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并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同時也要看到,目前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日益復雜,一些“卡脖子”的關鍵核心科技仍是我們面臨的難題,這要求我們必須扎根中國大地培養一流人才,不斷掌握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一流大學作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必須以培養一流人才為目標,不斷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培養一流人才方陣,要始終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人才是最為寶貴的資源,只有用好人才,充分發揮創新優勢,我國的發展才大有希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顯,也對培養一流人才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一流人才培養體系涉及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等,而貫通其中的是要牢固確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堅定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為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人才保證。在這個過程中,要特別關心和愛護青年人才,使青年成為科技和創新主力軍,不斷增強青年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樹立為祖國為人民永久奮斗、赤誠奉獻的堅定理想。
培養一流人才方陣,要始終把增強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當前,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特別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縱觀世界各國發展態勢,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一流大學作為培養一流人才的重要陣地,要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重點,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不斷提升一流人才的創新能力,使人才敢為人先、敢于突破,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一流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大學建設要堅持黨的領導,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遺余力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一流人才方陣。
(作者:楊程,系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團委書記、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