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李恒全 吳大華《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19日06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化轉型,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在全球范圍內率先探索數字化轉型之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首次將科技支撐列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和基本理念。隨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進入數字化時代,要著力提升基層數字化治理能力,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為基層治理賦能,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這個根基。
堅持以黨建引領推進基層數字化治理能力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一方面,要著力推進基層戰斗堡壘數字化建設。要以數字化助推基層黨建工作水平提升,推動實現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可視化、在線化和數據化,并通過實施一系列智能化的特色黨群服務項目,使基層黨群服務陣地的工作及服務效能得到顯著提升,讓基層黨組織成為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戰斗堡壘。另一方面,要不斷強化黨組織在基層數字化治理中的領導作用。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堅持黨的領導是根本。這體現在基層數字化社會治理中,則是要充分發揮黨的基層組織在各項工作中的領導作用。基層黨組織要堅持以黨的章程、規章、宗旨、路線以及方針政策為指導,牢牢把握基層數字化治理的正確方向,把黨的基本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到基層數字化治理的各方面、各環節。要充分發揮黨組織在組織領導基層數字化治理中的統籌推進作用,積極構建和完善基層數字化治理中的組織聯動體系,實時掌握基層數字化治理各項工作開展落實情況,壓實壓牢工作責任,強化對基層數字化治理的跟蹤、考核、評估、管理和監督。
堅持以問題導向推進基層數字化治理能力建設
當前,數字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使人類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都發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在數字化時代,傳統的治理思路、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顯然不再完全適用,數字化治理作為數字技術與數字社會發展的產物,其突出優勢在于能夠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直面數字化時代因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的變化所帶來的新治理問題。因此,加快社會治理的數字化轉型,實質是以數字化手段賦能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傳統要素,從而應對科技革命新趨勢帶來的新問題、新挑戰。對基層數字化治理能力的衡量,應該看是否解決了傳統治理手段難以有效解決的社會問題,特別是社會問題中的“痛點”“難點”問題,而不能僅僅看運用了何種前沿性的技術以及建設了何種高端的平臺、設施。若不能明確這一點,基層數字化治理便極有可能淪為炫技的“秀場”,難以真正有效解決現實社會存在的問題。據此,促進基層數字化治理能力建設的方向在于以解決基層治理中的“痛點”“難點”問題為導向,探索構建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社會治理方面融合應用的機制和路徑,進而推動形成數據創新應用的全治理鏈,不斷增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效能。
堅持以系統思維推進基層數字化治理能力建設
治理本身是涉及體制機制、決策、監督和實施的綜合性問題,需要立足現實狀況統籌考慮各種治理因素進行綜合施治。在瞬息萬變、充滿不確定性的數字化時代,社會治理更是迫切需要系統思維,要從整體和全局上把握治理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增強治理體系諸要素之間的關聯性,進而形成系統化的治理方式和思路。從現實情況看,一些地方在推進數字化治理過程中,往往根據不同的領域和功能,由各部門分布式地實施相關應用場景的建設,從不同的方面(如教育、醫療、民政、城市管理等)選取切入點分別予以突破,這就導致現實中一些地方開展的數字化治理難以按照“一張藍圖”式的整體性思路予以推進和落實,實際呈現出各自為政、碎片化發展的趨勢,有的甚至還出現平臺及應用場景重復建設的現象。鑒于此,各地有必要進一步將系統思維有效延伸至數字化建設之中,著力打造整體關聯、動態平衡的數字化治理結構,建立健全數字化治理平臺和應用場景“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統一運維”的機制,強化對已建成數字化治理平臺及應用場景之間在數據、技術、標準、管理和應用等方面的聯動、融通,進一步增強數字化治理的整合效應。
堅持將滿足人民群眾需求作為推進基層數字化治理能力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社會治理的初衷和本意在于應用各種治理措施和手段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治理是一項“民心工程”,檢驗治理效能的關鍵標準,正在于是否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一些地方在推進基層數字化治理過程中的聚焦點發生偏差,過于關注“數字化”的技術概念而非治理本身,表現為對建設高標準化的指揮平臺和借鑒運用前沿性的技術手段比較熱衷,希望展現當地數字化治理“高大上”的一面,但對所建設數字化治理平臺和場景的實際運用效果卻并未進行有效追蹤,特別是對給轄區居民實際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度欠缺深入了解,更沒有對轄區居民的意見和建議進行充分調查與吸納。針對這一現象,各地在推進基層數字化治理過程中要著重關注數字賦能后的治理措施及手段是否真正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切忌搞“唯技術至上”,一味追求治理技術和設施的先進,這樣只會使數字化治理背離“治理”的本意。
總之,數字化治理的本質在于治理,只是在方法和手段上強調運用數字化技術作為科技支撐助推實現治理現代化。須明確的一點是,數字化治理能力絕不能僅僅從技術性的角度進行衡量,而是要清醒認識和正確把握“數字化”與“治理”之間的關系:“數字化”作為手段,務必要服從和服務于“治理”這個本質。因此,推動基層數字化治理能力提升,必須堅持將黨的全面領導貫穿數字化治理的各個環節,有效運用數字化手段和措施解決公共領域的各種錯配問題,同時還要注意從整體性、全局性的角度推進基層治理的數字化轉型,進一步將系統思維延伸至數字化建設之中,有效整合數字化資源、平臺和場景,最終匯聚形成強大的治理合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李恒全吳大華,均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國家治理現代化地方實踐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