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 張學強
●沂蒙精神的實踐邏輯可以概括為:從“共產黨一心為人民”到“人民永遠跟黨走”,再到“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沂蒙精神的實踐品格可以概括為:忠誠、擔當、奉獻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臨沂時指出,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主要是黨和人民水乳交融,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人民謀解放,人民跟黨走,無私奉獻。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不僅指明了沂蒙精神的本質內涵,更為我們傳承弘揚沂蒙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沂蒙精神的本質是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黨群關系、軍民關系。這種關系是如何在革命斗爭的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又是如何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得到傳承和弘揚的?正確理解和認識沂蒙精神的實踐邏輯和實踐品格問題,對于新時代傳承和弘揚沂蒙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共產黨一心為人民”是實踐邏輯的起點
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人民軍隊“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人民謀解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
在山東革命根據地,圍繞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這一歷史使命,我們黨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推出舉措不斷發展和保障人民群眾利益,實現了人民群眾的全面翻身。
大革命時期,中共山東省委和各級黨組織,在國民黨白色恐怖下堅持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為工農群眾利益英勇斗爭;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一一五師、八路軍山東縱隊勇敢擔當起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歷史重任,舍生忘死保衛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級抗日民主政府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大力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和土地改革運動,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華東局領導山東解放區政府以及華東野戰軍為建設民主自由的新中國與同國民黨反動派展開殊死搏斗等等。
“共產黨一心為人民”是共產黨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識、群眾路線、模范行動、優良作風在人民群眾中落地生根、付諸革命斗爭實踐的歷史過程,是沂蒙精神創造歷程中最初的實踐邏輯起點,它使我們黨贏得了億萬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全力支持,匯聚了打敗國內外一切反動勢力的強大力量,最終奪取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新中國成立以來,“共產黨人一心為人民”的事例舉不勝舉,如厲家寨黨支部帶領村民戰天斗地、整山治水、艱苦創業、向貧困宣戰;九間棚九名黨員“九柱擎天”,帶領群眾筑壩修路,發展金銀花產業;王傳喜敢啃硬骨頭,一心為鄉親,帶領代村農民發展生態農業走上致富路。這些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傳承、弘揚沂蒙精神的生動案例。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共產黨一心為人民”是加強黨的建設最好、最生動的歷史素材。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臨沂考察時指出,“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利用沂蒙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黨領導山東革命斗爭經驗的歷史思考,是基于沂蒙精神形成的實踐邏輯起點的深刻洞察,是對沂蒙精神現實價值的高度肯定。
“人民永遠跟黨走”是必然回饋
革命戰爭年代,山東人民親眼看到了共產黨一心為人民的奮斗和犧牲,親身感受到了共產黨一心為人民的博大胸襟和優良作風,他們從心底里相信共產黨,在感情上熱愛共產黨,把共產黨、八路軍當親人,在行動上就是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
“人民永遠跟黨走”首先表現為山東人民真誠信任共產黨,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給共產黨,把個人、家庭前途命運與黨的革命事業興衰成敗緊密聯系起來。其次表現為在感情上熱愛共產黨、愛護八路軍,將共產黨、八路軍當作親人,愿意為黨和八路軍付出真情、鮮血乃至生命。比方說,山東革命根據地涌現的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原型明德英,精心哺育八路軍后代、被譽為“沂蒙母親”的王換于,喊出“誰第一個報名參軍,我就嫁給誰”的莒南姑娘梁懷玉,“永遠的新娘”李鳳蘭,擁軍支前模范群體“沂蒙六姐妹”等等。最后表現為在行動上緊跟共產黨,全力支持共產黨,積極參軍參戰、踴躍支援前線,為黨的事業不惜奉獻一切所有。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口號下,部隊需要什么,老百姓就獻出什么;部隊打到哪里,沂蒙老百姓就支援到哪里。“最后一碗米做軍糧,最后一尺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正是沂蒙人民堅定不移永遠跟黨走的真實寫照。
“人民永遠跟黨走”是沂蒙精神的政治靈魂,體現了沂蒙人民的歷史選擇,展現了沂蒙人民堅定的政治立場、明確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政治信仰。其實踐價值在于:革命戰爭年代沂蒙人民作出的這個歷史抉擇,換來的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徹底的翻身解放,證明的是跟著共產黨走才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唯一正確的選擇。
“人民永遠跟黨走”是教育廣大群眾堅持黨的領導、聽黨話、跟黨走的最好素材。新中國成立以來,沂蒙地區涌現出無數堅定不移跟黨走的先進典型,如被評為“最美擁軍人物”的于愛梅、被譽為“沂蒙新紅嫂”的戚洪桂、被稱為“最美兵媽媽”的朱呈镕、被譽為“當代中國的保爾·柯察金”的朱彥夫,等等。新時代弘揚沂蒙精神,就要教育引導廣大群眾學習革命戰爭年代愛黨愛軍的紅嫂乳娘,學習踴躍參軍參戰的沂蒙男兒,學習破家支前的百萬支前民工,學習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的愛黨擁軍的新紅嫂、默默奉獻的時代先鋒,歸根到底就是要教育群眾始終堅定不移地信黨、愛黨、跟黨走。
對于廣大黨員干部來說,傳承好沂蒙精神就要堅定政治立場,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堅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顧全大局,埋頭苦干,淡泊名利,為實現黨的奮斗目標奉獻一切。
“忠誠、擔當、奉獻”的實踐品格
在沂蒙精神的實踐邏輯中,山東黨政軍民展現出的共同實踐品格就是沂蒙精神的實踐品格,它突出表現為“忠誠、擔當、奉獻”。
忠誠是沂蒙精神的底色,是沂蒙精神實踐品格中最重要的特征。忠誠首先要忠于黨,忠于黨的領導,忠于黨的宗旨和理念,忠于黨的初心和使命,忠于共產主義的信仰,忠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忠誠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忠于人民,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擔當是基于忠誠這一實踐品格之上而表現出的重要行為特征,是為了實現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政治信仰,積極付諸行動,勇于擔當作為,勇于攻堅克難,勇于擔負起時代的重任,努力創造輝煌的業績。奉獻是沂蒙精神的又一重要實踐品格,就是為了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求回報、不計名利、一心為公、克己奉公,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
革命戰爭年代,在山東革命根據地上,不論黨員干部戰士還是普通群眾,都堅持把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忠誠和熱愛銘刻于心,都堅持把英勇斗爭、不怕犧牲、無私奉獻作為思想自覺和行為自覺。軍愛民、民擁軍,魚水難分一家人,由此形成了黨和人民心心相印、魚水難分、血肉相連的緊密聯系,鑄就了“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因此,忠誠、擔當、奉獻就是沂蒙精神創造過程中沂蒙軍民的共性實踐品格。
在沂蒙精神誕生后的各個歷史時期,沂蒙人民大力弘揚和傳承沂蒙精神的這種共性實踐品格,涌現了無數“忠誠、擔當、奉獻”的黨員干部和群眾楷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忠誠、擔當、奉獻”就是我們在實踐中傳承弘揚沂蒙精神的著力點。新時代傳承弘揚沂蒙精神,就要永遠忠于黨、忠于人民,勇于擔當、開拓創新,埋頭苦干、無私奉獻,這樣才能維護好、發展好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黨群關系,凝聚起團結奮斗、攻堅克難的偉大力量。
(作者系臨沂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