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楊艷萍《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19日06版)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各地區各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采取有力措施認真貫徹落實,思政課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作用,關鍵看重視不重視、適應不適應、做得好不好。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課的本質,為推動新時代思政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當前,要適應信息化時代青年學生的多樣化需求,賦予思政課改革創新新動能,以切實增強學生的獲得感,持續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就需要順應教育數字化轉型蓬勃發展趨勢,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學傳統優勢深度融合,推動思政課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不斷增強思政課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真正實現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
堅持鑄魂育人,數字技術賦能思政課把道理講深
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擔負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重要使命。從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戰略高度出發,首要的是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課程講授的內容涉及哲學、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等多學科領域,并且需要不斷備課、常講常新,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展,面對學生提出的各類尖銳敏感問題,需要深層剖析釋疑解惑,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具備深厚廣博的思想理論素養,能夠從抽象思維的高度系統解析問題,善于用嚴密嚴謹的學理講道理。思政課教師要善于運用關聯分析和推薦算法等數字技術,根據思政課教材和教學知識點,依托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權威性資源數據庫、專業文獻網絡數據庫等,簡捷快速地實現全文、關鍵詞等文本和視頻檢索,基于語義理解、情感分析等支撐高效精準的數字資源,深入研究教學內容,加深對教材和教學體系的系統理解,加強黨的創新理論學術研究,實現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進而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提升課堂教學的學理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的理想信念,必須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之上。”馬克思主義是百科全書式的科學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產生的理論結晶,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助力思政課教師講深理論精髓、講清現實實踐,揭示出紛繁復雜現象背后的本質和原理,進而引導青年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社會生活,系統掌握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理論武器,推動用科學真理滋養信仰、用辯證思維剖析現實,在回顧歷史、體悟真理中深刻理解科學理論的思想偉力,促使學生在科學思想理論指導下明辨是非,在嚴謹的學術探討中明確使命擔當。
圍繞學生需求,數字技術賦能思政課把道理講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思政課作為主渠道,教學過程中講透道理的關鍵,是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貼近學生成長需要,重視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青少年成長成才規律,寓理于事、析事明理、事理交融,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促使學生在用心悟的過程中深入理解、領悟和認同。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可以在課堂講授前深入了解學生、掌握學情,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針對其認知習慣、思維方式和學習偏好等特點,有的放矢地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和方式,并根據不同專業和類型的學生需求,科學設計思政課講授內容和案例,增強課堂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在課堂講授中對照統編教材重點難點,依托學習過程采集的大數據,精準分析學習行為,實時動態掌握學生學習情況,重視根據學生反饋闡釋教材蘊含的道理;同時可以打造思政課云學習環境,實現隨時隨地共享云端優質資源和學習服務,圍繞青年學生的現實關切和思想困惑,依托交互式的可視化界面和數據挖掘技術,實現個性化學習資源自適應推送,滿足不同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促使學生在切身感悟中深刻理解,在直面現實問題中釋疑解惑,通過豐富多元的數字資源,進行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由表入里、由淺入深,把道理講明白、講透徹。
推進融合創新,數字技術賦能思政課把道理講活
思政課的目標是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青少年是最活躍的群體,只有打動學生,才能引導學生。面對諳熟數字科技的大學生群體,深受互聯網、即時通訊、社交媒體等影響,這就要求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思政課活起來,實現內容鮮活生動,方式形象真切,切實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使思政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金課”。為此,要根據學生身心特點,梳理整合教材知識點,充分運用5G、VR/AR、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不斷豐富教學手段,創新發展教學方式方法,打好思政課教學方式“組合拳”。注重結合新媒體新技術增強思政課課堂活力,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開展互動式、沉浸式、體驗式教學,將枯燥的理論融入鮮活故事中,把靜態的教材轉化為生動的音視頻,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把內容講生動、講形象、講精彩,于無聲處潤心啟智,從感性共鳴走向理性認同。同時通過線上場館、元宇宙、虛擬體驗等,讓思政課教學實現移動化、場景化、可視化,使紀念館、博物館和革命舊居舊址,以及新時代改革開放實踐基地、示范區等成為鮮活課堂和生動教材,共同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尤為重要的是貫通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推進學、思、踐、悟一體化,形成案例分析、實地講解和師生互動點評的立體式教學,促使青年學生在了解國情中增強愛國情懷、在體驗民生中增進群眾感情、在實踐鍛煉中增強為民本領,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和育人水平,引導“廣大青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
(作者:楊艷萍,系北京工商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