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周小李《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31日06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賢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著眼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人才工作方面提出的重要論述,為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強化人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引。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高度,提出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堅持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堅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堅持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堅持弘揚科學家精神;明確要求全黨上下要樹立“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人才工作理念,使人才隊伍迅速壯大,人才素質整體提升,人才效能持續增長,人才比較優勢逐步顯現,使中華大地成為集聚各類優秀人才團結奮斗的沃土。
真心愛才,優化社會生態,激勵人才干事創業。“尚賢者,政之本也。”真心愛才,源于對人才價值的深刻認知而產生的真摯情感,源于對人才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而產生的使命擔當。真心愛才,首先要優化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社會環境。各級黨政干部要率先垂范,以“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的態度,尊重人才,珍惜人才;倡導全社會樹立人才為本、“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意識,加大對優秀人才、重大成果等的宣傳報道,形成“尚賢向上”的良好社會風氣;擴大人才服務范圍,完善服務項目,提高服務水平,形成持久長效的服務機制,熱忱解決人才在工作、生活上存在的實際問題。其次,優化公正平等、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要以雙向信任為基礎,堅持公正公平的用人導向,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破除地域、性別歧視,破除“五唯”現象,破除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流動、激勵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健全競爭擇優的選才機制,形成富有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隊伍建設制度體系,讓各類人才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最后,優化待遇適當、保障有力的生活環境,這是真心愛才的重要體現。要著眼事業所需,樹立成績導向,在人才薪酬待遇、項目經費、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采取有效配套措施,解決人才“所需”“所盼”,確保人才安身、安心、安業,有充足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悉心育才,優化培養模式,實現人才競相涌現。“用才之基在于儲才,儲才之要在于育才。”人才培養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關系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做好人才工作,基礎在培養,難點也在培養。一是突出黨的政治引領。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將人才的專業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引導其胸懷“國之大者”,自覺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偉業,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立志報效國家、振興中華。二是因地制宜、按需培養。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領域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遵從缺什么補什么、干什么練什么的原則,分區域、分階段、分對象制定富有前瞻性、系統性的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健全以用人單位為主體,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政府推動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三是搭建多元化培養平臺。對標“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目標要求,加快“雙一流”建設,強化科教協同和產教研融合育人,探索多樣化的人才專業成長平臺;通過分類培訓、分批實訓、輪崗鍛煉、任職鍛煉、下派掛職、校企合作等方式以及“理論+實踐”的模式,建成形式多樣、卓有成效的人才實踐平臺;采取“派出去學”與“請進來教”、“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等方式,搭建多渠道的人才交流平臺,促進國內外同行業人才之間、跨領域跨專業人才之間的交流學習、融合滲透、取長補短,實現人才培育的高素質、多方位、全覆蓋,源源不斷地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
傾心引才,優化體制機制,實現人才雁陣集聚。“國之強弱,不在甲兵,不在金谷,獨在人才之多少。”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渴求人才。為此,要堅持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堅持敞開大門喜迎人才,兼容并蓄,擴大精準引才的“朋友圈”,柔性匯聚全球人才資源。以需求為導向,廣納海外人才和本土優秀人才,著力引進“高精尖缺”特殊人才。通過人才引進及顧問指導、短期兼職、技術聯姻、服務外包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實現“引進一個人才、帶活一個團隊、做成一個項目、形成一個產業、興旺一份事業”的良性發展局面。堅持完善人才引進激勵機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結合不同崗位、不同任職的實際價值,與高層次引進人才的績效、職能和發展潛力,設置科學合理、彰顯競爭優勢的人才薪酬動態激勵機制;根據引進人才的職業發展意愿,適時、適當地給予其充分的發展機會,實現短期激勵與長期激勵、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有機統一;完善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按市場要素評價貢獻的薪酬、獎金、股權等分配機制,“最大限度支持和幫助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堅持健全人才引進服務平臺。建立全程貫通的“一站式”人才服務平臺,為引進人才在子女入學、配偶安置、戶籍落戶、醫療保險、科研申報、創業投資等方面提供“一條龍”服務,開通優質便捷的“綠色服務通道”;設立“人才管家”服務平臺,為引進人才開展政策解讀、人才安居等服務,為各類人才“落地生根”保駕護航,提供精準服務。
精心用才,優化戰略布局,實現人才科學配置。“干部工作也好,人才工作也好,本質上都是用人問題。”“用”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終極目的,用好人才是黨和國家事業長盛不衰的成功之道。一方面,要堅持以業聚才、以才興業、才業融合。行棋觀大勢,落子謀全局。對標國家與區域戰略需求,把人才使用與國家、地區事業發展同步謀劃、同步推進,做到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緊缺什么人才,就優先配置什么人才,并強化人才儲備,為事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梯隊,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各條戰線都形成高水平人才領航、高素質人才支撐、優秀人才集聚、青年人才托舉的人才使用態勢。另一方面,要做到人才適崗而用、適時而用、適量而用。秉持“人崗相適,用當其位”的理念,精準對標人才的專業領域、成長經歷、服務志愿等具體情況,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緩急程度,進行雙向選擇,讓人才所用即所需、所做即所長。考慮人才成長的自然規律和階段差異,做到適時而用;對于思維活躍、創造力強的年輕人才,要善于給崗位、交任務、壓擔子,最大限度發揮其內在潛能。“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要結合實際需求量體裁衣,堅持以“崗”取人、以“需”擇人,做到適崗適量用才。
“治國經邦,人才為急”。人才是事業得以發展的根本,是國家得以富強、社會得以前進的關鍵。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全社會要以愛才的誠意、引才的慧眼、育才的良方、用才的膽識,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作者:周小李,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懷化學院副院長兼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