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李士環
11月9日,山東社科論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濟南舉行。本次論壇由山東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山東建筑大學承辦。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劉致福,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副廳長李力,山東建筑大學黨委書記陳國前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出席論壇開幕式的還有山東建筑大學校長靳奉祥,原黨委書記王崇杰,副校長范存禮、劉甦、郭益靈等。
本次論壇緊扣山東省八大發展戰略主題,是山東社科論壇八場高質量發展系列研討會之一,會議設兩個分論壇,分別是“未來建筑與城鄉可持續發展”和“城鄉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旨在為山東省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治理探尋科學路徑。
劉致福在講話中介紹了山東社科論壇有關情況,充分肯定了山東建筑大學在服務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推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對社科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提出了要求。他認為,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石,是一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低優劣的外在展現,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投資消費的常規載體,不僅可以拉動經濟增長,而且對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支撐作用。
劉致福要求,全省廣大社科工作者要以本次研討會為契機,深入研究我省重大基礎設施的問題短板、制約瓶頸、突破路徑,研究重大基礎設施和城鄉可持續發展、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內在關系;要深入研究如何以重大基礎設施的大發展融入并帶動全省八大發展戰略的有力實施和推進;研究如何以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布局,引領培育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切實找出破題的思路,拿出“管用的”“解渴的”實招硬招,真正為黨委政府決策服好務。
論壇主題報告階段,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孟建民作了題為《建筑的未來性》的報告。孟院士從事物發展規律入手,明晰了“未來”和“未來性”概念的差別,基于對奇點時代的預測,孟院士認為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將使未來城市與建筑將在本質上呈現“人與機器合一”的革命性特征,建筑的狀態也會隨之發生劇變,而向更加動態、生態、能動、智慧的趨勢發展。認為動態的、可動的建筑是“未來性建筑”的一個重大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志強作了題為《未來城市與智慧規劃》的報告。吳院士分析了世界發展三大趨勢:能源系統將發生巨大變化,低碳能源將占主導地位;AI作為第7波將助力傳統產業騰飛;城鎮化將從體力城鎮化向智力城鎮化轉型,指出了中國2021-2035年影響城市未來五大方面:生態文明將融入未來發展建設中,成為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基本理念;城鎮化建設將從“量的增長”轉變為“質的提高以滿足美好生活的向往”;未來經濟發展拉動產業結構調整;大都市群落圈化、部分城市緊縮以及人口老年化等社會問題;科技飛速發展對城市領域可能帶來的顛覆性變革,大數據、5G將導致新的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模式,AI、機器人、3D打印、VR以及AR將導致全新的建筑和基礎設施建造施工方式。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日本金澤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沈振江和山東建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崇杰作了題為《日本金澤大學城市規劃實驗室城市仿真研究進展》《綠色校園中的文化建設》的報告,分別介紹了日本金澤大學城市規劃實驗室在城市規劃設計、防災建設、智能住宅設計等具體實踐工作中相關仿真技術的應用方式方法,和綠色校園的文化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探索經驗。
在“未來建筑與城鄉可持續發展”分論壇上,東南大學李飚教授的《建筑運算與應用教研探索》、楊俊宴教授的《數字化城市設計與本土實踐探索》、清華大學龍瀛教授的《未來城市設計:空間干預與數字創新》等報告,圍繞建筑運算與應用、數字化城市設計、未來城市設計、城鄉可持續發展等主題分別進行了探討。
在“城鄉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分論壇上,北京大學熊躍根教授的《新時代中國的城鄉關系與社會政策的發展》、山東大學黃少安教授的《南北城市功能差異與南北經濟差距》、山東財經大學劉培德教授的《管理決策中評價信息的表示與評價方法》、重慶大學宋宗宇教授的《城市更新中的法律問題》、山東建筑大學高利平教授的《老年福利設施建設和政策規劃探討》和陳健教授的《房地產市場研究的新進展》等報告,結合新時代中國的城鄉關系、城市更新中的法律問題、老年福利設施建設等問題,進行了充分思考與研討。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山東財經大學等省內外高校以及省內相關企業等30多家單位的500余人參加本次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