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同構是一種治理模式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王利明
“家國情懷”一詞看上去有些抽象,但卻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古往今來,深明大義的讀書人,通過一言一行生動和形象地告訴我們何為家國情懷。
既為家國情懷,當然要把“家”和“國”這兩個維度密切結合起來。用儒學的話來說,就是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換言之,家國情懷是齊家治國的情懷。《論語·憲問》中“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的語句,就是對這種精神的經典概括。《大學》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段論述深刻表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念。
按照這種觀念和精神,個人只有完善自身修養,才能把家庭治理有序,而家庭秩序井然是國家安定的基礎。“修齊治平”,只有提高自身修為,才能治理好國家,安撫天下百姓蒼生。可見,個人修養與社會良知、社會擔當和社會責任緊密聯結在一起,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國情懷通過家與國的結合,提倡個人道德自律與國家治理的結合,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結合,這為讀書人樹立了明確的理想追求,從而使自我道德約束與個人奉獻社會的理想追求有機融合在一起。
家國情懷體現了對家庭的責任感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一個人生命的來源與成長的依靠,是一個人精神的歸宿與情感的寄托,也是一個人進步的基礎與力量的源泉。習近平同志曾講到,“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也是個人事業發展的起點和基石,人們在社會上所經歷的成功與失敗,最終還是要與家庭成員共同分享和分擔。只有把家庭建設好,使人擁有和睦的家庭、濃厚的親情并恪守孝道,才能為國家安定提供堅實的基礎。而要把家庭建設好,家庭責任感不可或缺。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家庭責任感、連家人都不重視與愛護的人,會在國家危難之際,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墨子·兼愛》早就闡釋了這種道理:“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據此,只有愛家的人才能愛國,一個連家都不愛的人,豈能愛他的國家?當然,家國情懷絕不是將眼光僅僅放在“家”里,它還要求讀書人胸懷天下,濟世安民,但做到這一點,家庭責任感是起點。
家國情懷要求實現家國同構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儒學提倡家國同構,即強調家庭和國家在內部構造機理上具有同質性,強調家庭在社會組織中的重要性。家庭承擔了國家最基本的社會組織功能。家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家庭秩序是國家秩序的前提和保障。家庭有序,國家才能穩固,家庭和睦,國家才能興旺發達。治家是治國的起點,如果家庭結構不完善,社會、國家的有序治理也很難實現。我們所熟知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室不治,何家國天下之為”的話語,表達的就是這樣的含義。將家庭治理好,推而廣之,就為治理好國家奠定了基礎。具有家庭責任感,才能產生對天下蒼生的責任感,才能以民心為心。只有具備這樣的齊家治國情懷,才能把國家認同、社會共識、家庭自律和民眾追求有機結合起來,在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之間形成良好互動。
需要注意的是,家國同構是一種治理模式,形象地講,就是保持國家治理與家庭自律的同質化,使個人的家庭倫理和愛國情懷高度一致。而齊家治國情懷是一種理念和精神,是一種社會價值觀念。雖然齊家治國情懷與家國同構并不在同一層面,但要真正形成家國同構的治理結構,就離不開齊家治國情懷的支撐。
家國情懷注重愛家與愛國的一體性
古人講,為國盡忠在家盡孝。只有在家盡孝,才有可能為國盡忠。儒家所要求的國家秩序,實質上是家庭秩序的擴大反映,愛家和愛國由此有了高度的一致性。雖然這種認識產生于中國古代宗法社會,但其現實意義不容忽視。東漢經學家馬融在《忠經》中認為:“夫忠興于身,著于家,成于國,其行一也。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其含義是指,忠的精神和行動是在個人身上形成的,它表現于家庭倫理中的孝慈,而完成于獻身國家事業。曾國藩的《家書》提倡尊重長輩、關心平輩、愛護晚輩,又在此基礎上將其上升到對國家的盡忠,至今仍有感染力。“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和“國”難以割舍分離。如果把“家”比作小河,把“國”比作大河,小河枯竭了,大河也會成為無源之水。就此而言,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石。齊家是為了治國,治國首先就要齊家。從大的方面講,對家庭的責任也是對國家的責任,而對國家盡責也是為了家庭的和美幸福。正因為“國是最大的家”,所以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家庭關系,倡導恪守孝道、教育好子女、樹立好家風,也是家國情懷的重要內容。
家國情懷強調國家、民族利益高于個人利益
“國”是“家”的延伸,“家”和“國”在多數情況下是利益同向的。不過,“國”既不是盧梭所指的個人之間的契約式集合,也不是家庭之間的契約式集合,也不能等同于各個小家。“家”和“國”的利益有時也會發生沖突。深明大義的讀書人往往會將國家、民族的利益置于最高的位置,家庭、個人利益要為之讓步。林則徐說:“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千百年來,深明大義的讀書人,也是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的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故而,齊家治國情懷還表現為在把個人、家庭利益和國家、民族利益結合的同時,又將國家、民族的利益置于最高地位;在國家、民族的利益與家庭、個人的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要取國家、民族的利益而舍家庭、個人的利益。 [返回光明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