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真面目——“澄清歷史虛無主義的謬誤大家談”(1)
編者按:
近年來,打著“還原歷史”、“尋找真相”、“重新評價”“人性論”等幌子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已經從學術領域借助新媒體向網絡傳播,這些歷史觀和方法論上的嚴重錯誤,對缺乏政治鑒別力的普通網友迷惑性很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當中指出,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為此,大眾網理論之光網特別推出“澄清歷史虛無主義的謬誤大家談”系列論述,邀請理論專家、學者撰文批駁,以深刻揭示歷史虛無主義在歷史觀和方法論上的錯誤,幫助人們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真面目,澄清思想認識,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思潮。
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真面目——“澄清歷史虛無主義的謬誤大家談”(1)
近年來,打著“還原歷史”“尋找真相”“重新評價”等幌子的歷史虛無主義,逐步從學術研究領域擴展到新媒體領域,其攻擊詆毀革命領袖、英雄人物的手法更為多樣,對缺乏鑒別力的普通網友迷惑性更強。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是一種唯心主義歷史觀,利用肯定支流來否定主流,透過個別現象否認本質,通過孤立分析歷史中的瑣細片段來否定整體過程。歷史虛無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截然對立,體現的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具有強烈的反動性與非科學性。歷史虛無主義所反映的不僅是文化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不僅是對待歷史的態度問題而且是對待現實的態度問題,它已經對我國的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產生了相當的消極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面對歷史虛無主義及其種種表現,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本來面目,旗幟鮮明地加以反對。
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秉持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本質。在對待社會發展及其規律問題上,歷來存在著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一種是唯心史觀,一種是唯物史觀。不同的歷史觀,必然導致對歷史的不同認知和判斷。唯心史觀并沒有考察思想動機背后的物質動因和經濟根源,而是從人們活動的思想動機出發,把社會歷史看成是精神發展的歷史,根本否認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根本否認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歷史虛無主義從個人主觀目的和主觀愿望出發評說中國歷史,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有所區別的評價,沒有堅持同一個客觀標準。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為了達到否定現實中國政治制度和發展方向的目的,對近代以來中國歷史重新解讀,否認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否認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觀點,力圖抽掉當代中國現實的歷史根基,從而對中國歷史做出錯誤的評價。已故的龔書鐸先生對此評價道:“歷史虛無主義并不是對歷史完全虛無,而是有所虛無,有所不虛無。歷史虛無主義虛無的是中國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是社會主義制度和人民民主專政,但對叛徒、漢奸、反動統治則不虛無,而是加以美化、歌功頌德,把已被顛倒過來的歷史再顛倒回去,混淆是非。”
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秉持抽象人道主義價值觀的本質。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堅持革命的現實的人道主義價值觀,關懷全人類的自由和幸福,追求具體個人的解放和發展,對于歷史必然保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公正合理的立場。歷史虛無主義堅持錯誤的抽象人道主義價值觀,把歷史研究的主體和對象都視為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沒有情感和價值觀的、孤立地站在歷史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即“抽象的人”。從“抽象的人”出發,就是從研究者所制造出來的觀念出發,所書寫的歷史不過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的活動”,與真實的歷史不符。因此,對待歷史的立場和態度發生了錯誤,從而對歷史做出了錯誤的評判。在對近現代歷史人物的評價方面,歷史虛無主義采取了一種“反著來”的態度。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鴉片戰爭以來追求進步的各類歷史人物,如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陳獨秀、魯迅乃至黨的領袖毛澤東等,都難逃被貶低的命運。與此相反,對慈禧、李鴻章等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進行“去階級化”而大加頌揚。歷史虛無主義者秉持所謂“價值中立”的原則,采用超階級、超黨派的立場,宣稱要超越“內戰思維”,從人性的角度重新評價蔣介石,認為現有的評價都是錯誤的。甚至提出要從人性論的立場出發,對中國近代歷史進行一次“顛覆性的撥亂反正”。抽象人道主義價值觀作為一種唯心主義價值觀,往往使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和評價發生偏差甚至錯誤,從而違背事實求是的基本原則,甚至墮入歷史唯心主義的錯誤深淵。抽象人道主義價值觀一味強調文化的世界性而否定文化的民族性,一味強調文化的一般性而否定文化的特殊性,完全不顧中國自身的國情和自身文化價值的獨特性,把西方價值觀作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價值”和最高準則,以此否定中國自身的文化價值體系,否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否定社會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制度,從而動搖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秉持主觀主義認識論的本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人的思維是確定性與非確定性、至上性與非至上性、相對性與絕對性的辯證統一。人的思維有其客觀性和確定性。但是,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多樣化的思想價值取向和社會思潮相互交融、交流和交鋒,使人們的思想富有多元性、多樣性、多變性。歷史虛無主義將思想史化了的歷史視作主觀的歷史,當這一企圖受到主流歷史觀的抵制而變成不可能時,就轉向否定一切具體的相對確定性,進而走向否定歷史確定性本身。具體來說,歷史虛無主義者的歷史認識論主要有這樣幾點:首先是“有罪推定”。歷史虛無主義不是從事實出發,而是從自己的主觀判斷和價值立場出發,提出和論述問題,從而得出符合他們政治要求的荒唐結論。其次是激情煽動。歷史虛無主義利用社會的浮躁情緒,企圖使人們以感性壓倒理性。再次是故弄玄虛。歷史虛無主義利用人們對歷史的好奇心理,故意設置“你所不知道的真相”等“問題陷阱”,誘導不明真相或缺乏辨析能力的人。最后是責備求全。歷史虛無主義不是客觀地指出前人的歷史局限性,而是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新中國的歷史和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人物求全責備,不允許領袖和英雄人物有任何的缺點,不顧主流、無視成就,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往往揪住一點錯誤不放,甚至無限放大。
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秉持形而上學方法論的本質。歷史虛無主義者不是從整體上、從聯系中去把握歷史事實,而是樂于以點概面、以偏概全。一是背離矛盾分析法,堅持機械分析法。以片面的、靜止的、孤立的觀點看待歷史,忽視甚至否認歷史事件背后的矛盾,抓不住問題的根本,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在評價帝國主義對華殖民侵略的歷史時,歷史虛無主義者堅持機械分析法,一味地肯定侵略者對于傳播西方現代工業文明、推動中國現代化的歷史“功勞”,而完全不顧侵略者的罪惡動機和侵略行動本身的歷史罪惡,完全不顧帝國主義侵略給中華民族精神和物質上所造成的傷害。可以說,由于方法論的錯誤,歷史虛無主義失去的不僅僅是對歷史的正確認識和客觀評價,甚至連起碼的民族尊嚴也一并拋棄了。二是反對歷史分析法,堅持概念分析法。堅持從所謂的公平、正義、仁愛、普世價值等抽象概念出發去研究歷史,以概念度量和裁剪歷史,從而得出違背史實的錯誤結論,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做出不公正的評價。在研究現實問題時,不去考察其歷史淵源和前因后果,而是從抽象概念出發就事論事地進行武斷評判。在評價太平天國運動時,一味地指責其破壞性和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毀滅性,甚至認為其破壞性和毀滅性僅次于日本侵華戰爭對中國的破壞性和毀滅性,而完全忽視了在社會矛盾極端尖銳的背景下,農民戰爭發生的歷史必然性及其正義性,無視太平天國運動在瓦解清王朝專制統治、打擊外來侵略者、推動中國歷史發展方面所起的積極歷史作用。三是否認階級分析法,堅持抽象分析法。歷史虛無主義不去考察特定對象的階級立場和階級觀點,不考慮其階級利益,而是把歷史對象看作超階級的普遍存在,片面強調普遍的人性,忽視或否定歷史對象的階級特點和階級局限,從而對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做出錯誤的評判。歷史虛無主義認為新中國成立初的“三反”“五反”和鎮壓反革命運動太殘酷、太血腥,打擊面太寬,殃及很多無辜者,借此完全否定這些政治運動,認為這些政治運動是人為的暴力,完全沒有必要。歷史虛無主義者看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尖銳復雜的階級矛盾,看不到各種反動勢力對于新政權的仇視、敵視及其窮兇極惡的破壞和反撲活動,看不到反動勢力的破壞活動對于新政權的威脅,對于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因而看不到鎮壓反革命等運動的歷史合理性,從而對歷史做出了錯誤的評判。
虛者,模糊、歪曲也;無者,抹殺、消除也。歷史虛無主義虛無歷史,理論并不高深,方法也不新鮮,依舊是老調重彈、故伎重演,用唯心主義歷史觀和形而上學方法論顛倒歷史,混淆黑白。他們“研究”歷史,不是在全面、系統占有翔實史料的基礎上,把握歷史事實的總和闡述內在聯系,梳理歷史發展過程,總結歷史經驗,揭示歷史規律,而是隨意剪裁和拼湊史實,牽強附會,以點代面,以偏概全,指鹿為馬,糟蹋歷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真正弄懂了馬克思主義,才能在揭示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上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才能更好識別各種唯心主義觀點、更好抵御各種歷史虛無主義謬論!
作者:中共山東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 吳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