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確保新時代中國航船行穩致遠
——讀《當代中國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審視——以社會事件治理為視角》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李娟
能否妥善應對社會事件尤其是重大社會事件,考驗著執政黨的國家治理能力和執政水平,關系到社會的公平公正與穩定和諧。程美東教授新近出版的《當代中國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審視——以社會事件治理為視角》,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重大社會事件及其應對處置情況進行了回顧梳理,為學界進一步深化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提供了翔實的史料,為政府部門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提供了決策參考。
把握中國社會事件的基本情況是闡釋社會治理問題的前提和依據。判斷社會事件的標準,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本書科學界定概念范疇,深入挖掘黨史檔案、廣泛搜集媒體報道,從安全生產、安全生活、外交事務、自然災害四個方面分類呈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重大社會事件。這項煩瑣而細致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比較的坐標系當然是改革開放前30年,通過對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重大社會事件的發生機制和影響因素一目了然,其深層次的社會根源追尋,如社會結構變動、利益格局調整、思想觀念變化、利益訴求多元等,結論也就水到渠成,而關于社會事件的一些誤讀和謬論亦自動消解。
穩定不是完全沒有事故和沖突,穩定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是韌性的而非剛性的。作者認為,社會事件的發生恰恰說明了社會的開放和包容。在一個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往往也是社會事件的高發期,從世界范圍來說基本都是如此。在我們這樣大的國家,正是妥善處理各種矛盾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
社會治理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課題。系統梳理和深入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處理社會事件的經驗教訓,其目的在于從紛繁復雜的社會事件中把握新的時代條件下人民群眾的多元利益訴求,探求社會善治的普遍規律和科學機制,廓清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原則,確保新時代的中國航船行穩致遠。這正是本書所做歷史審視的價值關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