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英雄烈士,一個響亮的名字;英雄群體,永遠受國家和人民尊崇。據統計,在革命斗爭、保衛祖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為國家和人民壯烈犧牲的烈士先后有2000多萬人,而留下姓名的只有約196萬人。歷史和人民將永遠銘記他們。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興。英雄烈士之所以為人民所愛戴、尊崇和永遠紀念,是因為他們身上體現了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軍民并肩攜手、勇猛奮進的奮斗精神。這些精神是引領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
支撐英烈們奮勇獻身的最根本、最核心要素,是理想信念。中國共產黨有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思想武裝,才能夠戰勝無數艱難困苦,經受住生死考驗,對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始終忠誠堅定。如瞿秋白烈士被捕關押后寫的《多余的話》中所說的那樣:“我的思路已經在青年期走上了馬克思主義的初步,無從改變。”1935年6月17日中午,國民黨反動派軍官向瞿秋白宣布,將于次日上午十時對他執行槍決時,瞿秋白平靜地說:“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次日8時,瞿秋白被押往福建省長汀縣中山公園小涼亭前拍照,他特意換上干凈的黑衣白褲、黑色長筒襪和黑色布鞋,背手挺胸,兩腿分叉,神情自若,慷慨赴死,一位革命者臨刑前的風采被定格在歷史的鏡頭中。在革命征程上,像瞿秋白這樣胸懷信仰、寧死不屈的革命烈士,如同滿天繁星數不勝數。鄧中夏烈士的獄中留言,表達了堅定地做一個共產黨員的信念:“就是把鄧中夏的骨頭燒成灰,鄧中夏還是共產黨員。”夏明翰烈士在刑場賦詩,顯露出為了共產主義不惜犧牲的信心:“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周文雍烈士面對嚴刑拷打時,高喊:“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壯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群裂”……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心中有政治信仰的革命英烈,如同永不隕落的星辰,照亮了夜空,照亮了大地,也照亮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前行道路。在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序廳中,迎面是“信仰的力量”5個巨型大字,它是英烈精神的高度濃縮和概括。該館展示著來自上海、甘肅、云南、福建、河南等21個省區市的1519位烈士史料以及1100多件革命文物,陳列著鄧中夏、惲代英、羅登賢等一批革命英烈的事跡,每年吸引數以百萬計的民眾來此舉辦入黨、入團、入伍、入隊和成人宣誓儀式。這樣的革命紀念場館遍布全國,成為英烈精神教育的重要場所,鼓舞著新時代的人們挺起精神脊梁,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堅信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信念,堅定地跟著共產黨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2020年是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收官之年。實現這一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輕松,面臨一系列風險與挑戰,特別是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來,全球經濟市場持續動蕩,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在此形勢下,我們更要發揚光大革命英雄主義和團結奮斗精神,以先烈們的愛國情懷與為民行動為榜樣,堅定必勝信心、增強斗爭精神,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崇高的歷史使命和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奮力創造國家發展新的輝煌,以此告慰千百萬革命英烈。
(作者:朱成山,系常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名譽院長、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院長、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