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把“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放在了最顯著位置,凸顯了對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及其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核心地位的高度重視。探索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加強科技創新的制度設計。近年來,通過在加強科技創新制度的頂層設計方面全面發力、深入推進,在重點創新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同時還應看到,我國在推進科技自主創新的具體體制機制上還存在短板,在保護科技創新的制度設立上具有較為明顯的外生性特征。因此要善于化被動為主動,在堅持自主研發的基礎上,擺脫“卡脖子”技術困境,實現創新領域的彎道超車。在創新制度的具體設置和踐行上,政府應完善知識產權保護以及侵權懲罰性賠償等制度,注重打造以科技創新為目標的產業格局,發揮區位優勢、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創新的實際踐行有賴于以前沿領域為主航道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政府可以通過打造高新產業集群,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向新興企業推行稅收優惠、稅收減免政策等制度舉措將社會優質資源向新興產業主體投放和傾斜,讓科創型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核心創新主體獲得更多創新動能。
增強企業自身創新活力。企業不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參與者,也是創新實踐的載體。傳統型企業要加快產業結構升級,重點關注科技賦能傳統業務,以科技驅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創新型企業要以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眼光規劃好自主創新發展路線,利用好國家的各項優惠政策,向自主研發領域聚焦,盡量減少外部依賴,培養和鍛造一批“殺手锏”技術,實現獨立自主的創新型增長。眾所周知,技術的交流和共享對于推動企業自主創新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各企業之間要打破信息壁壘,以開放積極的心態加強技術溝通和交流。特別是目前我國大型互聯網企業作為創新陣地的主力軍,具有強大的技術、平臺和人才優勢,應積極助力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盡可能向中小型企業分享技術創新成果,實現不同類型、不同量級企業間的融通創新。此外,管理者的觀念和眼界對于組織的發展方向具有重大影響,企業還應鼓勵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在組織結構中擔任要職,引導企業加大自主研發投入,推動自研成果落地及轉化,以此帶領組織實現創新型發展。
營造有利于創新的良好氛圍。改革開放初期,由于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等相關的創新成果保障制度還不完善,創新成果進入市場后,會出現假冒產品以及“搭便車”等不正當市場行為,損害了創新積極性。如今我國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科技創新制度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在此背景下,社會各界應共同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創新活動的具體實踐終究要落實到個人,因此,要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以及創新成果保護機制,提高創新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在全社會形成“勇于創新、樂于創新”的積極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