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張宏偉《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10日08版)
無論在傳統制造還是現代智能制造領域,工匠始終是中國制造業的中堅力量。工匠們的守正創新、追求卓越是我國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必要支撐。進入新時代,大力弘揚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不僅有助于建設一支重知識、善技能、創新型的產業大軍,更能夠為推動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重要精神動力。
保持干事創業的定力和韌性
執著專注是對事業來自靈魂深處的珍視與堅持,是實現個人發展和人生價值的定力所在,也是各行各業厚積薄發、實現持久發展的重要保障。無論做什么樣的工作,做任何事情,只要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對事業保持幾十年如一日的熱情和堅持,不怕吃苦,甘于坐冷板凳,就一定能夠完成既定的目標、取得優秀的成績,甚至實現被他人認為難以企及的目標。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日趨復雜,難以避免出現諸多困難和挑戰。在這樣的環境下,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必須大力弘揚執著專注的工匠精神,以優秀工匠的事跡激勵我們,持久專注于工作,保持干事創業的定力和韌性。每個人對工作和事業執著堅持形成的強大合力,必將托舉起各行各業的持續發展,最終匯聚為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保持干事創業的定力和韌性,離不開堅定的信仰信念信心的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愈挫愈奮、愈戰愈勇,否則就會不戰自敗、不打自垮。只要我們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把個人理想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之中,就能夠保持干事創業的定力和韌性,俯下身去,耐下心來,心無旁騖,艱苦奮斗,持續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堅持追求完美的工作態度
精益求精就是追求質量無止境、服務無止境、努力無止境,以追求完美的工作態度,肯下苦功夫,講求慢工出細活,不斷推出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學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干一行專一行,重細節、追求完美,通過高標準的工作模式和嚴格科學的工作方法,致力于生產質量過硬、口碑出色的產品。
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意味著各行各業都要把生產高精尖產品和提供精細化服務做為重要的價值追求。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秉持追求完美的工作態度,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生產出質量過硬的產品,提供口碑出色的服務,不斷提高國內產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
雄厚的專業技術技能是實現精益求精的基礎,這意味著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是各行各業精益求精不斷進步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在祝賀我國技能選手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取得佳績時強調,“勞動者素質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至關重要。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踐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都應致力于自我提升,以嚴謹認真、追求完美的態度,不斷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努力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合格建設者。
堅持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
一絲不茍是對工作作風的重要評價標準。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每一個人對工作都不能有絲毫懈怠。俗話說“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小小的疏忽有可能導致巨大的損失,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發展前景整體向好,但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一絲不茍開展工作,才能把干事創業的風險降到最低,效益做到最大,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扎實走好每一步,為建設質量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做到一絲不茍,應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大國工匠”們能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把一件事反復做、用心做,把反復做的事做到極致精準,做到“零誤差”“零次品”,離不開對事業的尊重、對工作的負責。把責任看得重于泰山,才能在工作中“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盡全力做好每一個細節。做到一絲不茍,工作中必須按照規則、標準和制度辦事,并能夠主動根據標準制定好長短期目標和階段性規劃,有條不紊地付諸實施,讓一絲不茍融入血液,形成習慣。
一絲不茍不是刻板固守,其重點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我們要善于在工作中發現問題,挖掘問題的根源,并積極提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盡全力做到“無偏差”,才能創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靈魂,是在工作中總是尋求“更上一層樓”的過程。要實現“更上一層樓”,意味著在一絲不茍、腳踏實地工作的同時不甘于平庸,而是目標遠大,希望通過努力實現登峰造極的結果;意味著勇于嘗試、敢于挑戰,致力于通過不斷革新、不斷突破,追求更加精益求精的目標。追求卓越,關鍵在于不斷創新,通過創新獲得新的技藝、生產更好的產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大力倡導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廣泛培養各行業勞動者的創新意識,最大程度激發人民群眾的創新才能,在各領域不斷取得技術突破和整體提升。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不斷創新、追求卓越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推動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更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堅定追求卓越的目標取向,倡導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全方位培養創新意識,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新才能,為“中國智造”打下堅實的基礎。這需要推進形成有利于激發勞動者創新活力的制度環境,充分釋放人民群眾的創造潛能;營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維護公平競爭、鼓勵創新,實現競爭和創新的良性互動;培養全社會人才的創新意識,進一步提高創新能力。
(作者:張宏偉,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