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摘要:加快鄉村文化建設不僅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題中應有之義,而且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文化是鄉村各項事業發展的根基,根基牢固了才會有枝繁葉茂。加快鄉村文化建設是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鄉風文明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手段。當前一些地方存在對鄉村文化建設不重視、公共文化生活空心化、公共文化設施不健全、內生動力不足和文化資源整合利用不到位等問題。因此,搞好鄉村文化創意設計,加強鄉村思想文化建設,實施文明鄉村創建,加大鄉村文化發展傳承,注重新時代鄉村文化培育,加快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可保障鄉村建設行動的有效實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 全面推進; 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僅能凝聚人民的精神力量,而且能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揮重要支撐作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需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在實際工作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搶抓機遇,應對各種挑戰,主動趨利避害,勇于擔當作為,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關鍵看農村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效果和小康成效,主要看“三農”工作成效。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根基,也是億萬百姓的精神家園。鄉村文化是鄉村發展、延續和振興的基礎,既能形成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又能有效推動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一、問題的提出
鄉村文化是鄉村農民生產生活過程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有著濃郁的人文和鄉土氣息。鄉村全面振興需要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推動土地、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在城鄉間加快流動和公平交換。鄉村文化已成為鄉村全面振興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鄉村文化建設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基本手段,而且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及先導。改革開放使農村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受西方文化以及文化傳承內在斷裂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沖擊,鄉村文化出現了根基弱、種類少、底蘊薄等問題,文化作為人們精神家園的地位受到沖擊和挑戰。國務院發布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在一些領域和地方道德失范現象依然存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還較為突出;有些人是非、善惡、美丑不分,道德觀念缺失或模糊,見利忘義、損公肥私,唯利是圖、損人利己;造假欺詐、不講信用現象久治不絕,妨害人民生活、突破道德底線、有損民族感情和國家尊嚴的事件不斷發生。鄉村社會道德失范體現在鄉村理想信念缺位,傳統集體經濟趨于衰退,基層黨組織出現弱化、虛化、邊緣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淡漠,對社會主義的信念不夠堅定。一些鄉村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社會公德觀念不強,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形成了各種公共道德失范現象。一部分鄉村居民道德觀念偏移,政治信仰缺失,沒有道德目標,缺乏奮斗精神,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盛行,有的甚至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在日常的經濟交往中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坑蒙拐騙。有些人把擁有物質財富的多少作為人生價值的衡量標準,價值觀念扭曲,團結友愛、樂于奉獻、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等優良傳統被忘記。
鄉村社會道德失范與鄉村文化建設有著直接的關系,如果不加大鄉村文化建設的力度,不消除鄉村社會道德失范現象,必將影響鄉村振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進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鄉村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舉措,促進鄉村文化繁榮和村民道德水平提升,既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鄉村連著千家萬戶,鄉村治理不僅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礎,也是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主陣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可廣泛凝聚人民的精神力量,也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深厚支撐。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可有效發揮文化的功能與效用,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效保證和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一起抓,要注重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要繁榮興盛鄉村文化,必須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并將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五大布局之一。鄉村振興戰略能否有效實施,事關城鄉平衡發展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鄉村文化建設能夠改變廣大農村封閉落后的思想文化狀況,打破農村經濟與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壁壘,促進鄉村文明建設,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二、加快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加快鄉村文化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是傳承發展鄉土文化的需要,是鄉村振興發展的現實要求,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有利于新時代鄉村治理與鄉村文化建設,有利于鄉風文明的發展。
(一)加快鄉村文化建設有利于鄉風文明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20個字的總體要求中明確提出了鄉風文明,通過鄉風文明建設,可使農民的文化水準、思想道德得到有效提升,鄉村文化生活得到豐富發展,促進崇尚科學、健康、文明向上向善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美麗鄉村蘊含著農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富裕充實,整個鄉村鄉風文明、風貌美麗等意蘊。鄉村擁有豐富的道德資源,既有歷史文化,也包括民俗文化等。隨著鄉村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些地方出現了鄉村文化資源異變、村莊空心化等不良現象,鄉村從物質到精神缺乏應有的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支柱和發展動力。鄉風文明建設要留住“鄉愁”、留住“根”,這是鄉村發展的精神動力,可維護鄉村的和諧穩定,推進鄉村生態宜居環境的建設。鄉村文化振興有利于提高廣大鄉村農民的社會道德水平,有利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利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
(二)加快鄉村文化建設是傳承發展鄉土文化的需要
費孝通先生曾強調:“無法”并不影響鄉土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鄉村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百姓的精神家園,是鄉村社會治理的源頭活水。加快鄉村文化建設要有文化主體的積極參與,要處理好“保人”與“保文化”的關系,避免“見物不見人”。新鄉賢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的守護者,是鄉村文化的一種內部動力,在鄉村基層組織建設和鄉風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鄉村社會,社會公德有利于推動和實現由傳統文化心理向現代文化心理的轉型,這不僅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需要。加強社會道德文化建設,就是發揮思想道德文化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面對各種挑戰和問題,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促進全民緊密團結在一起,夯實道德基礎,舉精神之旗、建精神家園。
(三)加快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發展的現實要求
通過鄉村道德文化建設,能夠培育鄉村農民高尚的道德情感,提升其道德判斷力、增強其道德責任心和道德踐行能力,在廣大農村形成講道德、有道德、守道德的良好社會風尚。傳統鄉村是一個熟人共同體,相對封閉落后,村民的主要活動就是農業生產,家族意識和血親觀念強烈,村規民約和道德輿論是調節鄉村內部關系和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鄉村的經濟結構、社會生活方式及道德觀念發生了變化,人們之間的交往范圍由以熟人為主逐漸轉為以陌生人為主,交往領域由現實公共生活領域擴展到了虛擬公共生活領域。新的交往主體和交往領域迫切需要社會公德。社會公德既體現民主法治精神,又體現村容整潔、講究衛生、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社會公德的建立有利于人們之間的相互尊重、平等交往、誠信友愛。文化既能對人的價值觀進行塑造,又能形成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中的生活富裕、科學治理、文明鄉風、宜居生態和產業發展等幾個方面相互影響、制約、支持和促進,共同為新農村建設服務。鄉土文化是特定區域內長時間積淀發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隨著城鄉一體化和經濟社會發展,鄉愁記憶不斷模糊,一些農民產生了金錢至上的思想意識,原有的淳樸感情逐漸淡化。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各種金錢誘惑沖擊著鄉村青年人的思想,傳統思想逐漸被邊緣化,一些傳統民間文化技藝相繼消失。面對種種不良狀況,迫切需要鄉村文化振興,促進文化的創新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精神保障。
(四)加快鄉村文化建設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體現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和風采,是對中國優秀道德遺產的繼承和發展,秉持了民族文化之根,堅守了民族文化特色,反映了新時代的要求,更反映了人民的呼聲。美好生活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內容。當前人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公共道德環境的要求亦更加迫切,因為殘酷、自私、偏見、歧視、專橫、貪婪、不公平等道德失范現象,不僅破壞政治決策、公共秩序、社會交往、日常生活,而且會在社會上不斷造成新的差距、斷裂、沖突、冷漠、仇恨等。加快鄉村文化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加強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強化鄉村農民思想道德建設,通過不斷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人文、思想、道德等內涵,培養鄉村文化建設人才,培育鄉村文明新風,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使農民養成良好的精神風貌,形成農村文明新氣象。為了避免在市場化、工業化及城市化發展過程中造成城鄉發展失衡,避免傳統文化受到沖擊,要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原則,而城鄉一體化發展迫切需要加大鄉村文化振興力度。在鄉村文化規劃建設中,要從社會發展狀況、自然資源環境、城鄉規劃設計、制度體制運行等整體入手,對城鄉發展進行統籌規劃,促進城鄉居民權益平等化發展。文旅融合作為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為鄉村文化旅游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也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了遵循。鄉村旅游的核心要素是文化,生產勞作、鄉村風貌、農業產品、節慶活動等是鄉村特有的文化載體,要不斷設計開發出特色文化旅游新產品,將鄉村本土文化呈現給廣大游客,滿足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
(五)加快鄉村文化建設有利于新時代鄉村治理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生產產業化、產品市場化趨勢日益增強,許多鄉村分散式的小規模生產經營逐漸被規模化經營取代,大量農副產品用于市場銷售,農民成為一種重要職業,農民職業道德建設必然被提到日程上來,以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道德保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不僅影響著“三農”工作的質量,而且會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產生一定的影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化改革要求全體社會成員具有符合更高要求的公民意識,處理好權利及義務等各方面的關系。文化作為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在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價值引導作用。文化制度作為一定社會的基本制度,其所體現的價值觀代表著社會的基本立場,往往深度地融入傳統、習俗和慣例等社會各項制度之中,通過社會化過程逐漸植根于社會、集體和個人的價值觀念之中,規范和約束著整個社會的行為,并構建國家和民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農耕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形成了獨特的鄉村文化格局,中華文化的根脈及基本內核在鄉村。鄉村文化是傳統鄉村治理的文化基因、倫理基礎和精神紐帶。鄉村文化在千百年來鄉村治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城鄉一體化發展使鄉村社會結構及利益格局發生了變化,一些農民對鄉土情結、血緣宗族、價值觀念等的認同度降低,主體意識越來越淡薄。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仍然是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主要短板,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主要表現在鄉村經濟社會等發展水平比城市落后,鄉村治理水平不高,鄉村傳統精神文化、思想觀念與道德倫理式微。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文化建設、鄉村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治理的重要保障,對“自治、德治、法治”鄉村治理模式構建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建設將發揮積極作用。
(六)加快鄉村文化建設是社會道德風尚建設題中應有之義
個人品德是建設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的基礎保障。個人良好品德的養成需要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引導,并從內心深處建構起自覺的道德認知。這種道德認知絕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遵循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也絕不是懾于社會壓力而遵守社會公德,高尚的個人品德具有健全的道德人格,是在不斷地學習與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突出道德價值的作用。”鄉村全面振興所蘊含的道德價值直接影響到廣大農民的行為取向,加強道德風尚建設有利于廣大鄉村塑造新時代農民形象,有利于增強他們對“五位一體”價值的認知。社會道德風尚建設可使農民道德教育與社會主義公民教育同向一致,使廣大農民進一步明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內容和要求,明確社會主義新鄉村公德觀的內涵,不斷提升農民整體道德文化素質,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精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