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壓艙石”原意是指航船空載時用以穩定重心的石頭,寓意是指確保平穩的重要措施或手段。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壓艙石”的重要論述,有助于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深刻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切實增強“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的底氣和自信,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奮發作為,為黨和人民事業拼搏奉獻。
2013年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訪美期間指出,中美兩國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穩定的壓艙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2016年7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時強調,使務實合作成為中美關系的壓艙石。2017年1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會談時指出,經貿合作是中美關系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中美關系事關兩國人民福祉,也關乎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共同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是中美雙方在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從兩國國情和世界大勢出發共同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堅持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正確方向,是在新起點上推進雙方攜手合作、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答案。中美雙方要努力尋求合作最大公約數,照顧彼此利益和關切,堅定不移推進合作共贏。推動完善全球治理機制,共同促進世界經濟穩定增長,共同維護全球金融市場穩定。深化中美新型軍事關系建設,拓展在清潔能源、環保等領域務實合作,加強在執法和反腐敗、衛生、地方等領域交流合作,挖掘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潛力。深化在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機制以及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全球性挑戰上的溝通和合作,合力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
2016年1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德黑蘭同伊朗總統魯哈尼舉行會談時強調,兩國人民2000多年前便通過絲綢之路展開友好交往,結下深厚情誼。雙方要把能源合作作為“壓艙石”,在能源領域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自中伊兩國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以來,中伊雙方密切合作,各領域合作成果豐富,人文交流日益密切,雙邊關系邁上新臺階。中國和伊朗都是文明古國,兩國在歷史上沒有戰爭糾葛,在現實中沒有根本矛盾,只有始終如一的相互支持和互利雙贏。兩國要把能源合作作為“壓艙石”,在此基礎上積極加強“一帶一路”框架內各領域務實合作。要把互聯互通合作作為“著力點”,開展鐵路、公路、港口、礦產、通信、工程機械等領域合作,落實好有關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要把產能合作作為“指南針”,加強經濟產業政策溝通和對接,引導兩國優勢互補企業加強合作,構建全方位、寬領域、多元化的產能合作格局。要把金融合作作為“助推器”,積極探討研究新的金融合作模式,加強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框架內合作。
2016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黨內政治生活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根子還是一些黨員、干部理想信念這個“壓艙石”發生了動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出現了松動。理想信念是立黨興黨之基,也是黨員干部安身立命之本。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一個政黨有了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會堅強有力,無堅不摧,無往不勝,就能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黨員干部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堅定理想信念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的事。理想信念,源自堅守,成于磨礪。要堅持不懈強化理論武裝,毫不放松加強黨性教育,持之以恒加強道德教育,自覺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要堅守真理、堅守正道、堅守原則、堅守規矩,明大德、嚴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養心性,做到以信念、人格、實干立身。要常修常煉、常悟常進,無論順境逆境都要堅貞不渝,經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驗。
2018年10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時指出,中俄要堅定不移深化戰略協作,共同做好穩定國際秩序的壓艙石,維護好各自和共同利益。在中俄雙方共同努力下,兩國在各領域合作成果豐碩,在國際事務中密切協調配合,成為促進世界和平穩定的關鍵因素和建設性力量。當前,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面對深刻復雜演變的國際形勢,中俄雙方要矢志不渝深化背靠背戰略協作,肩并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這是對中俄兩國乃至世界都具有深遠影響的戰略抉擇。雙方要繼續保持密切高層交往,始終堅持“四個相互堅定支持”共識,有力支持彼此維護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有效應對外部干涉和地區安全威脅,維護國際戰略穩定。雙方要充分發揮兩國關系政治優勢,推動兩國全方位務實合作取得更多成果。落實好中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路線圖,深化農業、綠色貿易、醫藥健康、數字經濟等領域合作,強化能源戰略伙伴關系,加強能源領域重大技術聯合創新攻關。雙方要密切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配合,在抗擊疫情、提振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等國際社會急難愁盼的問題上展現大國胸懷,拿出大國作為。
2020年1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要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保持脫貧之日起5年過渡期內的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用好養好黑土地,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穩定和加強種糧農民補貼,確保糧食生產年年抓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更強大的力量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以更大力度推動鄉村振興。加快發展鄉村產業,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復。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注重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通過多措并舉,在農業的要素、產品、就業、科技、服務等方面重點著力,切實發揮好農業“壓艙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