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王立《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02日11版)
【讀經典學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所以必須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公平正義不是空想社會主義者道德情感的善良愿望,也不是唯心主義者理性王國的虛偽空話,而是在生產力發展的堅實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制度規范和制度體系。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堅決反對脫離開社會經濟的生產而空談公平和正義。恩格斯指出,“‘正義’、‘人道’、‘自由’等等可以一千次地提出這種或那種要求,但是,如果某種事情無法實現,那它實際上就不會發生,因此無論如何它只能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幻想’”。可見,公平正義需要堅實的經濟基礎和健全的制度體系保障。重溫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論斷,對于理解和實踐新時代的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
沒有抽象的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任何民族、國家乃至個體都不否認公平正義,問題在于主張何種公平正義。在人類思想史上,人們基于各自道德立場和價值觀念提出了各種抽象的公平正義觀點和理論。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抽象地而非具體地談論公平正義,在理論上是荒謬的,在實踐上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是有害的。
公平正義總是現實的和具體的。馬克思恩格斯批評自啟蒙運動以來各類思想家們在公平正義觀上所步入的理論歧途:德國啟蒙思想家們倡導“理性王國”的純粹觀念論立場;早期社會主義運動捍衛“永恒正義”的抽象主義立場;法國資產階級主張“人的理性”和“天賦人權”的普遍主義立場等。恩格斯認為“這種訴諸道德和法的做法,在科學上絲毫不能把我們推向前進;道義上的憤怒,無論多么入情入理,經濟科學總不能把它看做證據,而只能看做象征”。社會的公平或不公平,只能用“研究生產和交換這種與物質有關的事實的科學”來判斷。
公平正義歸根到底由經濟基礎決定。“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公平正義作為評判社會的價值觀念屬于上層建筑,是社會經濟關系的觀念化表現。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公平正義的性質、基本內容、原則和目的都要反映該社會的經濟基礎。在階級社會里,真正獲得社會分配最大利益的群體是占統治地位的階級。而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公平正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把實踐看作人的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公平正義理論不僅是觀念世界的解釋邏輯,而且是指引社會行動的實踐邏輯。在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公平正義具有歷史性和階級性。從歷史性來看,舊的生產關系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阻礙著公平正義的實現,日益成為人們不堪忍受的重負。從階級性來看,公平正義的呼喚是一種階級意識的覺醒,更是一種社會生產方式變更的征兆。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將變革生產關系作為建立公平正義社會的現實路徑。伴隨現代大工業成長起來的無產階級能夠通過解放自身從而解放全人類,其所追求的公平正義能夠“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資本主義無法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
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特權的過程中高舉公平正義的旗幟,資本主義創造的生產力也曾給人們帶來關于公平正義的無限遐想。但資本主義所創造的財富僅僅被少數人獨占,形式上的公平正義掩蓋著實質上的分化對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固有矛盾,更是決定了其被更高社會形態取代的歷史必然性。
資本主義無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掌握并控制了生產資料與自然資源,工人階級只擁有自身的勞動力。工人同資本家之間的勞動力買賣體現了市場經濟下的“自由”和“等價”交換,表面上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但實際上,工人的獨立性不過是資本主義在超越前資本主義“人的依賴關系”基礎上形成的“以物的依賴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而已。作為商品生產的環節,工人是商品化的一部分,是物化的存在者,在本質上依附于資本家。
資本主義無法實現勞動產品的公平分配。資本家剝削工人階級,無償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形同“盜竊”和“搶劫”。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工人的勞動包括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創造勞動力的價值,剩余勞動時間創造剩余價值。資本家只是以工資的形式支付工人勞動力的價值,工人創造的新價值即剩余價值則被資本家無償占有。被資本主義法權關系掩蓋的“等價”交換和“公平”協議,被徹底撕開了面紗。
資本主義無法保障真正的人權。一方面,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制侵犯了人們的平等權利。從權利的邏輯看,人們對自然資源以及各種生產資料的共同所有權要先于私人財產權,社會所有成員都擁有使用各種社會資源以促進自身實質性自由和發展的平等權利。然而,只有資產階級掌握和擁有生產資料,工人僅擁有勞動力,工人沒有平等使用資源的基本權利。另一方面,維護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資本主義法權制度剝奪了工人共享社會成果的平等權利。資產階級從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中獲得控制生產、支配經營、占有工人剩余價值等各種特權,與此相對,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反而越貧窮,“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
資本主義既不能在其社會內部實現公平正義,也不能在國際社會中實現國際正義。當資產階級榨取了全世界的市場,并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時候,世界也就被資本分化成兩極。資本國際化非但沒有消除和減輕兩極分化,反而利用新的“掠奪”方式榨取超額利潤加劇全球經濟的失衡和動蕩。列寧指出,“只要生產資料私有制還存在,在上述這樣的經濟基礎上,帝國主義戰爭是絕對不可避免的”。資本主義對人類和平構成重大威脅,對國際公平正義構成嚴重挑戰。
人民性是新時代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價值取向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必須追求公平正義,保護和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公平正義問題,公平正義的實踐在各個領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政治生態清明,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斷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組織實施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等等。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水平,是提升人民福祉,促進公平正義的決定性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窮的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富裕但是不均衡、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我們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決破除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堅決破除一切束縛社會文明進步的思想觀念,推動經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通過做大“蛋糕”不斷夯實公平正義的物質基礎;通過分好“蛋糕”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國內生產總值突破百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一萬美元,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
建立公平正義保障體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制度保證。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我們黨高度重視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明確保障人民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是公平正義的制度內容;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和平等發展的權利是公平正義的制度目標;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加強法治建設是公平正義的制度措施。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我們黨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實踐證明,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人民性是新時代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價值取向。只有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作者:王立,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政治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