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王文超(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哲學與文化教研部)
文化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和靈魂,產業興旺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要大力加強文化引領、產業帶動,就需要在城鄉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上下功夫,深入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戰略。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既可以有效整合鄉村文化資源,實現由特色資源向優勢產業的創造性轉化,也可以通過合理引入新興文化創意產業,促進鄉村文化的創新發展和有機更新。
城鄉互動中的文化產業發展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走出了一條在城鄉互動中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的探索之路。手工藝品曾經在改革開放初期作為出口創匯的特殊商品出現,由于當時國內市場還不夠成熟,消費能力有限,因此手工藝品的生產和出口基本形成了一種以城市為主導,充分吸收和利用鄉村勞動力資源的粗放型發展模式。
該模式在農村具體表現為大舉興辦集體手工工廠,為城市企業做代生產代加工。結合我們對北京郊區特種手工藝發展歷程的調研,發現這些集體組織具有如下一些特點:一是在組織類型上多為村黨支部、村委會領導的村集體經濟,能夠將村民有序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技藝共同體,聯村組織又能將這一共同體擴大化,統一進行技能培訓、技術交流和生產分配;二是在組織形式上,各村集體工廠或單獨或采取聯村組織形式與城市企業建立聯系,共享技術、產品需求及銷售渠道等信息,在城市學藝返鄉的本村村民往往發揮關鍵作用;三是在功能定位上,村集體經濟作為“副業”,在不影響農業生產的前提下,有效調節和豐富了村民生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收入,但對農村人文環境整體影響相對有限。
受20世紀90年代國際貿易與市場波動影響,絕大部分村集體手工工廠以停擺告終,但這些生產經驗已經融入村民生活記憶,部分村落甚至通過家族傳承等方式將生產技藝延續至今,成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地方名片,開始在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和新農村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北運河流域靛莊“熊氏琺瑯”就成功實現了從20世紀村集體經濟向家族品牌的跨越式發展。
優化城鄉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路徑
與20世紀相對單一且薄弱的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相比,當前鄉村文化產業已經受到廣泛關注,很多城市企業家、創業者、藝術家、文化創意工作者紛紛投入鄉村、服務鄉村,試圖通過文化產業推動鄉村振興。國家層面也出臺專門政策和鼓勵措施,引導文化產業助力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新時代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首先,要立足以人民為中心,構建以農民為主體的鄉村文化產業共同體。城鄉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不是要將城市文化產業體系完全覆蓋到農村,而是要基于農村資源特點與農民實際需求來構建新時代鄉村文化產業體系。當很多社會力量和現代項目介入鄉村之后,很容易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農民真空化或邊緣化,換句話說就是無法在項目運營中將農民有效組織起來,使之融入文化產業發展洪流。
面對現代農村的人口流動和空心化等問題,以及日趨多元復雜的文化業態,將農民重新組織起來的任務仍有賴于村集體,將村黨支部、村委會和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主體,這已經成為政府和學界的廣泛共識,也得到了國內多地鄉村振興的成功驗證。要以提高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為基石,強化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能力建設,提高村集體組織幫助村民共同致富的“造血”能力和創收能力。以宋莊小堡村經濟合作社為例,在藝術創意產業介入鄉村并可以成為興村強村之路時,村集體組織把握住機遇,通過資源整合和集約利用謀定空間定位和價值提升,實現了小堡村的轉型發展,村民與不同市場主體之間的合作關系逐漸明晰,在矛盾與張力中不斷醞釀著新的內生動力。
其次,要服務鄉村文化建設,推動多元文化業態與農業農村有機融合。在建設特色小鎮、特色村落的過程中,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和目標就是要以鄉村的地方性知識和鄉土文化為基礎,有效整合和激活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使之與城市引入的多元文化業態有機融合,大力發展創意農業,弘揚鄉土文化特色,最終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文化產業品牌。
目前國家層面初步布局了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八個重點領域,分別是創意設計、演出產業、音樂產業、美術產業、手工藝、數字文化、文旅融合和節慶會展等其他文化產業業態,在不同領域的具體舉措中都倡導要將文化產業發展特點與鄉村文化資源稟賦相融合。這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成為大多數鄉村踐行文化產業發展路徑的首要選擇,以非遺項目為核心的節慶展演、工作坊、特色旅游運作模式已經較為成熟。針對全領域的文化產業布局,應當如何集中力量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又應當如何有針對性地設計發展路徑呢?除了要依靠傳統的地方精英、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文旅企業之外,現階段各地正在探索實施文化產業特派員制度,借鑒科技特派員模式,以建設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人才庫,河南、江西等地已經率先行動。以文化產業特派員為典型代表的創新人才,將致力于積極引導城市資源與鄉村需求進行有效對接,基于鄉土文化資源特點提出針對性強、特色鮮明的鄉村產業振興方案,并將其融入鎮鄉整體規劃方案。
最后,要錨定鄉村生態與智慧,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綠色持續發展。與城市相比,鄉村更加突顯了傳統聚落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鄉村文化產業規劃要符合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盡管文化產業的生產過程本身具有低消耗、低污染、可循環往復利用的特點,但仍然要避免對鄉土田園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鄉村旅游、精品民宿、公共空間及場景建設上施行減量低碳發展,減少不必要的開發過剩。與此同時,在大力發展鄉村文化產業與數字文化進程中,還要加強智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智能化服務水平,提升鄉村人居環境智能監控及基層治理水平,實現鄉村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相統一。
在城鄉融合中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要充分借鑒吸收歷史經驗,堅持以人為本,堅決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使鄉村真正發展成為薈萃鄉土人文底蘊、集聚特色文化產業、煥發綠色生態文明風尚的理想居所。
(本文系北京市委宣傳部委托項目“北運河流域特色小鎮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