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孟繁哲
最近,兩則消息令人振奮。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3名航天員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與神十五航天員乘組拍下“全家福”,浩瀚宇宙再現中國人太空“會師”的畫面;5月28日,穿過隆重的“水門禮”,國產大飛機C919圓滿完成商業航班首飛,標志著C919的研發、制造、取證、投運全面貫通……從載人航天到大飛機,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斷書寫新時代的創新答卷,讓中國人的飛天夢、科學夢延展到更遠的天際。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科技強國,離不開一個個科技尖兵、科技方陣”,不久前在河北石家莊考察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勉勵科技工作者,“希望你們再接再厲、勇攀高峰,不斷攻克前沿技術,打造更多大國重器,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強保障。”回眸新時代十年,“天眼”探空,“墨子”傳信,“北斗”組網,“蛟龍”入海,“九章”問世,天和、問天、夢天三艙齊聚天宇……大國重器相繼涌現,凝結著科技工作者的辛勞,見證著科技工作者的功勛。今天,邁步新的征程,廣大科技工作者更應激揚雄心壯志,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讓科技自立自強成為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
建設科技強國,離不開科技工作者薪火相傳的精神、前赴后繼的奮斗。從埋名戈壁數十載的鄧稼先,到畢生為“天眼”奉獻的南仁東、一生執著“超級稻”的袁隆平,再到“向地下要空間”的楊春和、為玉米嵌入“中國芯”的番興明、“向海圖強”的萬步炎……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續奮斗,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這種自立自強的志氣骨氣,正激勵著更多科研人員在邁向科技強國的征程中不懼艱險、勇往直前。
奮進新征程,依然離不開這股強大的精神動力。無論是增強我國發展的競爭力和持續力,還是維護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無論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還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都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我們也有能力給出正確的答案。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著特殊職責使命,要勇于立時代之潮頭、擔創新之重任,不斷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
科研之路道阻且長,保護科技工作者的拼勁、闖勁、韌勁,就要做好排憂解難、松綁減負、加油鼓勁的工作。2005年11月,在杭州研發新藥已近三年的海歸博士丁列明,心急如焚之下,給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寫了一封信,反映自己和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一種新型肺癌靶向藥的臨床前研究,然而因沒拿到批文臨床試驗無法推進。信發出僅5天,習近平同志就在這封信上作出批示。浙江省有關部門落實批示要求積極協調,推動審批加速。丁列明憑借這個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不斷深化人才評價改革,完善科技創新激勵,著力解決科技人才的所思所想所盼,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生態環境,才能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5月23日,我國13名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巍巍珠峰再次見證歷史。無限風光在險峰,科技創新同樣如此。使命召喚,夢想催征。弘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傳承老一輩科學家以身許國、心系人民的光榮傳統,廣大科技工作者定能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閃耀在強國復興的偉大征程。
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領導干部要放下架子、沉下心來,甘當人民群眾小學生,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關注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特別是就業、教育、醫療、托育、養老、住房等群眾急難愁盼的具[詳細]
無限風光在險峰,科技創新同樣如此。使命召喚,夢想催征。弘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傳承老一輩科學家以身許國、心系人民的光榮傳統,廣大科技工作者定能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閃耀在強國復興的偉大征程。[詳細]
2023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育英學校談到新時代中國好兒童時,給出這些關鍵詞:有志向、有夢想,愛學習、愛勞動,懂感恩、懂友善,敢創新、敢奮斗。這二十四字箴言飽含了總書記對少年兒童深深的期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紅色江山后繼有人、中國特[詳細]
采訪時,江俊告訴記者:了解到“機器化學家”后,不少科研人員主動前來交流合作,帶來一些新的交叉研究課題。遵循科技創新規律,擁抱學科交叉融合趨勢,推動前沿探索、協同研究,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收獲更多原創成果。[詳細]
胸懷天下,是中國共產黨人與生俱來的崇高情懷,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立場觀點方法。我們要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時要拓展世界眼光,更好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一起來,在世界舞臺上拓展中[詳細]
胸懷天下,是中國共產黨人與生俱來的崇高情懷,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立場觀點方法。我們要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時要拓展世界眼光,更好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一起來,在世界舞臺上拓展中[詳細]
站在田邊,韓鳳香躬身抓起一把泛著油光的黑土:“這就是秸稈還田技術養‘肥’的地。”服務糧食增產、土地保護、農民增收,先進農技的重要性日漸深入人心。下“繡花”功夫,做長久文章,進一步營造良好的農技推廣環境,培育更多有知識、懂技術、會管理的農業人才,農業[詳細]
黃河安瀾是中華兒女的千年期盼,保護黃河是事關民族復興的千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念茲在茲,掛念于心。5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黃河流域各省區都要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不利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事,堅決[詳細]
上個月,被輿論冠以“力度前所未有”的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方案正式推出。在此之前,《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基地入選名單》公布。這些助力勞動者提升就業創業能力、擁抱新經濟新職業的舉措,帶給人們不少鼓舞和啟發,也贏得廣泛稱贊。人們也由此期待,各主體“[詳細]
當前,全黨正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深刻認識開展主題教育的重大意義,至關重要。為此,《思想偉力》專家視頻訪談欄目特別邀請了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孫黎海,帶我們一起學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