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汪壽陽 劉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這一重要論斷科學揭示了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科技創新在生產力形成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創新性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縱觀歷史,生產力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與科技創新密切相關。回顧以往的科技革命,在多場景、多部門具有溢出效應的關鍵共性技術,不僅促進了產業升級,更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進步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有力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推動創新成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將打破舊的“技術—經濟”范式,使生產力發展擺脫傳統路徑,引領新的“技術—經濟”范式變革,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科技創新推動生產要素創新配置。當前,通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能源等顛覆性技術創新不斷取得突破。這些關鍵共性技術與勞動者結合,能夠在提高勞動效率的同時提升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水平,形成更加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勞動大軍;與自然資源結合,能夠拓展資源利用的范圍和邊界,并通過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良性循環;與資本結合,能夠提升資金投放的精準性和普惠性,促進風險控制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推動實體經濟發展。
科技創新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是促進社會生產力躍升的關鍵。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求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統一,也要求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性布局未來產業。這將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
科技創新促進包容性增長。包容性增長強調經濟增長的公平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目的。科技創新大大拓展了實現包容性增長的現實路徑。比如,數字技術極大改變產業發展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使生產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促進發展成果共享;生物技術在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同時,能夠不斷提高人類生活水平和質量;綠色科技成為科技為社會服務的基本方向,是人類建設美麗地球的重要手段;能源技術發展為解決能源問題提供有效途徑;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強化科技戰略咨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科技基礎能力是國家綜合科技實力的重要體現,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基石,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支撐。讓科技創新這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發揮更大作用,促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要圍繞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深化相關研究。
健全符合新技術發展規律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比如,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完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興前沿科技領域的規章制度,不斷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保障科技創新主體的合法權益;如何深化科技評價制度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學研用更好融合;如何構建更加有利于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顛覆性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優化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的選題機制,不斷提升科技投入效能;等等。
更好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科技創新的資本密集程度高、不確定性強。應圍繞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深化研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在從“0到1”的核心技術攻關時期,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直接投資、設立專項資金或引導基金等為原始技術研發提供資金支持;隨著新成果新技術得到市場驗證,進入從“1到N”的發展階段,可通過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方式,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入,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構建與新應用相配套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從新技術到新質生產力,還需要基于關鍵共性技術,開發適用于生產生活需求的各類新應用。新型基礎設施是促進新應用不斷涌現的重要支撐。要圍繞布局新型基礎設施深化研究,遵循關鍵共性技術擴散和應用規律,既解決當下制約產業發展的短板問題,又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發揮新型基礎設施對產業轉型和經濟增長的乘數倍增效應。深入研究創新平臺建設,推動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平臺、人才、資金等要素一體化配置,形成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打造良好營商環境,培育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主體。可圍繞搭建公共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構建開放兼容的技術生態圈等加強研究,推動知識、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順暢流動,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技術轉移、成果轉化、融資支持等服務,幫助它們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領軍企業。
此外,還需圍繞完善全球科技創新治理深化研究。當今世界,科學研究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速度、精度前所未有,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才能更好抓住機遇,讓科技更好造福人類、創造未來。一方面,可鼓勵我國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國際組織、科研機構、跨國企業的交流合作,分享我國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成功實踐經驗,為全球科技創新治理和未來產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科技服務支撐。
(作者均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用一根根網線消弭數字鴻溝,用一塊塊屏幕連接異地課堂。數字教育正以公平、包容、開放、共享等優勢,為每一名學習者提供成就自己、全面發展的新路徑。[詳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優化營商環境”“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深化改革沒有窮期,優化營商環境也要永遠在路上。錨定目標、攻堅克難、持之以恒,以深化改革破除影響營商環境的“[詳細]
前不久在湖南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前往村黨群服務中心了解當地為基層減負、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等情況,強調“要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精兵簡政,持之以恒抓好這項工作”。本期大家談,我們一起關注各地減負實效,為進一步[詳細]
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這是中國一貫秉持的理念。中國推進開放合作、共贏發展,致力于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當前,中國在克服各種困難挑戰的過程中展現出了更加自主有力的發展態勢,持續為國際合作帶來更多機遇[詳細]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繁榮發展新時代中國史學,要矢志不渝堅持人民立場、回應時代關切、恪守科學原則,使新時代中國史學彰顯出深厚的人民性、強烈的時代性、鮮明的科學性。[詳細]
優化營商環境,可謂“永不竣工”的系統工程、民心工程。拿出務實舉措,凝聚最大合力,千方百計、全力以赴優化營商環境,形成人人、時時、處處皆重營商環境的好氛圍,就一定能進一步提振信心、激發活力,讓高質量發展的動能更加充沛。[詳細]
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中國國情、符合中國實際、順應時代潮流,既符合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普遍規律,又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特殊規律,體現了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正因如此,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推動中國快速發展起來,而且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詳細]
近年來,黨中央圍繞加強數字政府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我國數字政府建設已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數據孤島的存在、實體化工作機制不健全、應用場景開發創新不足、上下體制的不順等問題還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亟待從體制機制層面突破。[詳細]
構建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有助于深入探究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揭示中華民族內在凝聚力和發展動力,闡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與繁榮的促進作用,解決相關領域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思想理論和話語體系所左[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