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提問:劉小昶中國財貿輕紡煙草工會主席、分黨組書記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5月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引用了馬克思的兩句名言:“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薄皢栴}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請問,如何理解馬克思所講的“問題”?
解讀:焦佩鋒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
馬克思的這兩句話出自他寫于1842年5月的《集權問題》,該文旨在對莫澤斯·赫斯發表于《萊茵報》137號附刊上的《德國和法國在集權問題上的態度》一文進行批判。在赫斯看來,國家權力是否應該集中,既取決于每個省對自身內部事務的管理,也涉及中央政府從整體上對外交事務的管轄,但是,從哲學上看,“假定人民全是由正直的人組成”,“中央的權力就會存在于所有成員之中”,個人自由和普遍自由就沒有什么區別,那么,任何對外法律、任何成文法規、任何中央權力又都是多余的,所以,國家權力集中的問題又不存在。在馬克思看來,赫斯“把哲學同想象混為一談”,按照這個邏輯,所有法律、成文法規、中央權力以至國家本身都消失了,那還有什么國家權力集中的問題?因此,應該基于時代問題來厘清哲學的本質和真正使命。這便是這篇短文產生的背景。
問題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
在《集權問題》一文中,馬克思對赫斯的錯誤進行了系統揭露和批判。
一是問題定義著時代。馬克思指出:“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根據問題而不是問題的答案來理解時代。就像一道代數方程式一樣,只要問題設置得足夠精確周密,那么,問題的答案也就自然確定,所以,“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哲學只有從問題出發,才會反映時代精神,影響時代前進。在此意義上,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很顯然,馬克思主義哲學便是這種把握時代本質、影響時代前進的真正哲學。
二是人們往往錯把反動分子的聲音視為時代聲音。馬克思指出:“任何一個時代的反動分子都是時代精神狀態的好晴雨表,正如狗是反映天氣的好晴雨表一樣?!鄙硖幫粫r代,有的人逆來順受、安于現狀,有的人卻總是力求對各種事情發表見解,因此,“人們自己把反動分子當作真正的先進分子”。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覺,原因是,人們對時代的贊同或批評都是關于時代問題的答案,而不是問題本身。我們不能脫離時代看個人,將重點放在個人的意圖和觀點上,這顯然是一種脫離現實的主觀想象。
三是問題是時代前進與哲學發展的顯著標志。馬克思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通過提出新問題來解答和處理老問題之外,沒有別的方法”。歷史并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因為要面臨和處理不同的問題而表現出差異性和前進性。在這個意義上,哲學所要認識和解決的就是不同時代的具體問題,因而,“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因此,關于思維的科學,也和其他各門科學一樣,是一種歷史的科學,是關于人的思維的歷史發展的科學”。與之相應,哲學家“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都匯集在哲學思想里”。這便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根據。
可以看出,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已經開始注重從人自身出發來理解哲學并給哲學提出解釋世界的任務。在論述方式上,馬克思十分反對用思辨性、體系化的繁瑣論證來討論哲學,而是主張用報紙雜志及時對社會熱點問題發表看法。如同馬克思所言:“哲學,尤其是德國的哲學,喜歡幽靜孤寂、閉關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觀;所有這些,一開始就使哲學同那種與它格格不入的報紙的一般性質——經常的戰斗準備、對于急需報道的聳人聽聞的當前問題的熱情關心對立起來。”
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意識和理論成果
基于這種思想基礎,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基本組成部分來看,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問題意識及其理論成果大致有三個方面表現。
首先,基于“物質利益問題”創建新唯物主義?!拔镔|利益問題”是青年馬克思實現思想變革的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大學期間,馬克思曾經癡迷于黑格爾的理性主義哲學,特別是當黑格爾借助絕對精神和自我意識的辯證運動把自然、社會和人的思維的辯證運動過程予以整體地揭示之后,馬克思似乎看到了某種跳出機械唯物主義、感性人本主義和純粹理性主義的積極思想養料,然而,當他試圖借助“理性”為摩塞爾河地區農民撿拾枯枝的行為進行辯護時,他發現,黑格爾的理性其實是一種“無人身的理性”,這種理性在林木盜竊法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在由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的環節,費爾巴哈的人本唯物主義對馬克思的思想轉變發生了積極作用??墒?,在遭遇了“物質利益難題”、關注了“猶太人問題”的現代性本質、看到了英國產業工人的貧困狀況并且與恩格斯交換意見之后,他徹底看清了啟蒙人道主義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對于現實問題進行解釋時的無力感。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的警句只有一點不能使我滿意,這就是:他過多地強調自然而過少地強調政治?!彼?,問題的關鍵在于給人的自然和社會活動確立一個堅實的唯物主義基礎,這一點費爾巴哈顯然做不到。
其次,基于異化勞動展開政治經濟學批判。本來,馬克思想從國民經濟學家那里找到貧富分化問題的答案,可他失望地發現,“國民經濟學沒有向我們說明勞動和資本分離以及資本和土地分離的原因。例如,當它確定工資和資本利潤之間的關系時,它把資本家的利益當作最終原因;就是說,它把應當加以闡明的東西當作前提”。表面上看,工人自由地受雇于資本家,資本家也按照工人的勞動量和勞動價格支付了相應報酬,可為什么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
答案就是:異化勞動,這是一種被動的強迫性勞動。所以,問題不在于政治經濟學原理,而在于政治經濟學批判。在本質上,資本主義社會維持的是一種不平等的生產關系,資本家與工人是構成這一關系的雙方。只不過,當資本主義的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被資本邏輯駕馭后,工人是這個生產關系最直接的受害者,唯有借助共產主義運動來推翻這種畸形的生產關系,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方能得以實現。
最后,基于人類解放推進科學社會主義事業。在若干社會主義學說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所主張的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科學性,就是因為這種社會主義立足于實現和維護絕大多數人的物質利益,進而對造成少數人和絕大多數利益對抗的資本主義私有制進行根本批判。與之相比,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人的社會主義主張和實踐之所以在現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不是因為資本主義終結了人類歷史,而是因為他們不能從本質上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特別是基于剩余價值生產所造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的深刻沖突。歷史地看,這種沖突貫穿資本主義的簡單協作、工廠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各個階段,而與之相應的階級分化和沖突也貫穿這些階段之中,因而,現代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對立的背后是社會化大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
所以,一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毫不否認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無法從根本上克服其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經濟危機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原子式的對抗,生態危機是資本邏輯的擴張性在自然領域破壞性的表現。這兩種危機的結果是物質文明的毀滅和自然環境的退化?;趯Y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的觀察和必然擴大的經濟危機的診斷,共產主義運動是真正的人類史的開啟與發展。
從總體上看,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自始至終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其一,基于對形而上學那種用思維統攝現實和舊唯物主義哲學片面追求人的解放的做法,馬克思強調,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其二,基于對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家掩蓋資本和勞動之間矛盾以至于無法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和人的貧困的形而上學做法,馬克思認為,只有現實的改變使人與人、人與自然產生矛盾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制度,人類才能走出階級對抗的社會形態。其三,基于對空想社會主義者們各種拯救社會的烏托邦方案的批判,馬克思認為,只有堅定站在絕大多數人一邊,在制度設計、執行和完善的各個環節踐行人民民主,科學社會主義事業才會永葆生機與活力。
以文明交流交融破除“文明沖突論”,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必能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詳細]
把握“大與小”,平衡“快與慢”,統籌“發展和安全”,發展的辯證法,也是治理的方法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城市是一門科學,它像人體一樣有經絡、脈搏、肌理”。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為導向,抓好城[詳細]
新時代新征程,成都廠將牢牢抓住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機遇期,塑造獨具特色的核心競爭優勢,走好符合企業實際的現代化建設之路,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作出扎實貢獻。[詳細]
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是引領風氣之先的工作,創新是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不竭動力,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求變,以思想自覺引領行動自覺,以理論創新指導實踐創新,不斷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開創新局面。[詳細]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著眼未來,把握發展規律、把握工作節奏、把握政策尺度,用科學的方式方法推進科技創新,就能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堅實物質技術基礎。[詳細]
強化人民群眾的國家安全意識,是國家安全工作的固本之策和長久之計。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為契機,加大對國家安全法、反恐怖主義法等國家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的普法宣傳力度,切實提高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增強全民國家安全責任,就能形成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社會共識,匯聚[詳細]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能源保障基礎不斷夯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能源發展仍面臨需求壓力巨大、供給制約較多、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等一系列挑戰。[詳細]
既要做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創造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詳細]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打通堵點、填補空白,加強制度創新與模式創新,夯實相關政策和法律基礎,才能邁向對外開放新境界[詳細]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推動供需協同發力,中國經濟“穩”的基礎將不斷夯實,“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