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牛樂耕
責任編輯:李士環
縱觀人類歷史,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都有兩樣東西不可或缺,一是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二是文化軟實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凱歌行進中,中國5000多年文明孕育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和人民近百年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揮了價值引領、思想保障、精神激勵和智力支持等功能。先進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中發揮的作用更為基礎而深厚。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全方位涵養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從正心修身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豐富的道德倫理、人文精神、哲學智慧等,為人們認識、改造世界提供多元啟發,為治國理政提供歷史鏡鑒。傳統文化中富含的“天下為公”“為政以德”“親民仁政”等思想深為我們黨所重視,使黨時時刻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將為人民服務作為最高宗旨,為依靠、動員人民群眾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奠定了基礎。傳統文化中富含的“和而不同”“尚中貴和”“萬物相育”等思想,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和平共處、公正、平等、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原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提供了智慧啟迪,為我國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傳統文化中富含的“精忠報國”“先天下之憂而憂”“位卑未敢忘憂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愛國思想,砥礪了中國人的志氣和骨氣,培育了中國人的愛國情懷和不屈精神,使得我們始終保持昂揚的斗志和不屈不撓的奮斗姿態。
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優秀基因。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的精神品格和優良作風,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條件相結合的文化成果,包括革命思想理論、革命信念精神、革命價值倫理以及革命文化作品等。經過歲月的洗禮,這種革命文化逐漸融入中國人血脈并轉化為一種文化力量,注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當中。如以“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為核心的紅船精神,“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井岡山精神,“堅定信仰、艱苦卓絕、堅忍不拔、堅持到底”的長征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等,這些精神已經轉化為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我們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屢遭曲折而奮起、歷盡苦難鑄輝煌的深層文化因素。
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揮了先導功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當代中國的新文化。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目標,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科學性、時代性、人民性等鮮明特點,這些特點使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始終發揮著獨特的功能,即作為一種價值理念,它塑造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道德基礎;作為一種理想信念,它指明人們為之奮斗的理想和目標;作為一種精神紐帶,它統一人們思想、維系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穩定。實踐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每到重大歷史關頭,先進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一論斷準確道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的文化根源。
(作者單位:河南省委黨校)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強調把公有制經濟鞏固好、發展好,同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應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的...[詳細]
習主席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詳細]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云涌,科技前沿不斷延伸,產業更新換代日趨加快,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