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8qymc"></strike>
    <strike id="8qymc"><s id="8qymc"></s></strike>
    <samp id="8qymc"><tbody id="8qymc"></tbody></samp>
  • <samp id="8qymc"><tbody id="8qymc"></tbody></samp>
  • <strike id="8qymc"></strike>

    “十四五”期間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提升策略研究

    2024-05-21  來源: 大眾網 作者: 殷航

      “十四五”期間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山東藝術學院副教授 殷航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黨的十九大報告彰顯了新時代中華文化發展的新目標、新理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壯大數字創意、網絡視聽、數字出版、數字娛樂、線上演播等產業;培育骨干文化企業,規范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之一,這種新興產業可以促進山東經濟創新,推動文化創新,加深區域間的交流合作,增進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挖掘和整合本土文化資源,提升山東的國際形象,是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支撐。基于文創產業重要經濟和社會價值,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對于山東這個經濟文化大省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如何在“十四五”期間促進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升?如何量身打造促進科技創新文化和創意產業的耦合度、創意產業園區區域協同發展的政策措施?如何構建持續壯大的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產業? 文創產業不同于傳統產業,具有知識密集、高附加值、高度融合性三大特征,對應的人才、政策、法律法規、產業集群、品牌與國際化問題都需要重新研究與定位,通過上述問題與現狀的分析,應建立相關評價指標體系、人工智能數學模型,通過模型預測產業的趨勢與風險,及時調整生產與經營策略、政策發布與實施等,從而優化與提升山東文創產業產品鏈與產業鏈,提高文創產品國際核心競爭力。課題組將深入研究山東省新時期文化創意產業的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探討文化創意產業良性發展的政策措施,為跨越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陷阱提供解決思路和發展策略。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1.研究目的

      本研究成果通過收集和分析相關數據,了解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規模和市場需求等基本情況。基于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動態,結合山東省的實際情況,分析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勢和可能面臨的挑戰。最后根據分析結果,制定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和發展規劃,以促進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在“十四五”期間實現高質量發展。

      2.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一是豐富文化創意產業理論。本研究成果深入探討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規律,為相關產業理論提供新的案例和實證數據,有助于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體系。二是提供政策制定的理論依據。通過分析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的現狀和未來趨勢,能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2)實踐意義:一是指導產業發展實踐。本研究成果提出的策略直接針對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的實際需求,對于指導產業發展和優化產業結構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二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對于推動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成果將為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實踐指導,有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繁榮。三是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文化創意產業不僅關乎經濟發展,更承載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使命。本研究成果的研究將有助于推動山東省的文化傳承,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和傳播。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

      1.關于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分析研究

      政府在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政策研究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國內外,政策研究主要聚焦于政府如何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以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徐劉楊(2021)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需要政府部門采取積極主動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規體系,并支持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曹如中和張陽等人(2022)研究文化創意產業中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問題,提出知識產權保護需要加強監管,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提高公眾的知識產權意識等。Richard Florida(2016)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需要注重城市的吸引力,包括開放性、創新性、包容性等。易華(2017)提出加強文化創意產業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加強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和創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大力培養文化創意產業的復合型人才。徐丹(2023)提出堅持創新發展,賦能產業提質增效;堅持協調發展,促進產業協調共進;堅持綠色發展,實現資源永續利用;堅持開放發展,構建內外聯動發展格局;堅持共享發展,激發文化消費動能的政策建議。

      2.關于文化創意產業平臺構建的研究

      平臺對于滿足文化產業園區、企業在招商、融資、營銷等方面的信息需求;提升文創產業統計、評估、管理、扶持能級,促進文創產業從碎片化業態向產業鏈集群整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黃學(2013)提出了文化創意產業創新平臺的運行機制模型,從而填補了創新平臺研究的情境化空缺,并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創新平臺的構建和發展提出了系統性對策。李昌浩,徐琪(2014)將上海"四新"產業平臺經濟的服務創新模式與國外進行了比較分析,并從戰略高度、技術基礎設施、企業和互聯網等多個角度,提出了如何借助平臺經濟,發展服務創新,促進上海轉型發展的新思路。李世珊(2013)提出文化創意產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中應加強信息資源的建設、信息服務網站的建設、產業信息網絡聯盟的建設,注重知識產權保護的建設和融資建設。

      3.關于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建設的研究

      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是指以文化為主導,吸引并聚集文化企業、研發機構和相關行業的服務業組織形成一個四位一體的新型產業聚集區。這種“集群化”形式有助于文化企業實現協同、聯動和長效經營,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從而實現價值的持久性等。王亞楠,虞重立(2017)提出產業集群內關鍵知識傳播網絡密度雖然相對較低,但是成員間的信息交換更有指向性且信息質量較高;集群內的技術領先企業不僅擁有對創新知識的控制能力,同時也對集群內其他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蘇卉(2010)結合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理論,就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不同生命周期階段中,政府應該采取的行為進行了具體分析;最后提出了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中政府行為的評價方法。董金蓮,孫鑫,晁恒(2022)從理論和實踐上闡釋數字創意產業集群的構成要素、關鍵性動力和空間組織問題,探究城市空間優化與數字創意產業共生模式。葉前林,劉海玉,朱文興(2022)利用2003—2019年長江經濟帶11個沿江省份的面板數據,在運用區位熵測度文化創意產業集聚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對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不同的因素對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影響與作用程度存在差異。高長春,劉詩雨,黃昕蕾(2019)通過設定創意產業集群內企業知識剛性、知識異質性等變量,設計知識剛性及知識異質性對于集群內企業的知識轉移規則;針對創意產業集群內企業間具有小世界網絡特性的知識網絡中的知識轉移行為進行仿真。何金廖,黃賢金,司月芳(2018)提出上海創意產業集群在地方—區域—全球三個不同地理維度的產業鏈接網絡結構和聯系強度,運用三角坐標法分別考察上海創意產業在勞動力市場、外部供給、消費市場、合作關系四個產業鏈環節的地方嵌入性和全球鏈接性, 揭示中國大都市地區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地方嵌入和全球網絡形成機理。

      4.關于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相關研究

      文化創意人才指的是掌握較高水平的知識和創新能力,能運用自己的創作技能和手段,把特有的表達內容和信息轉化為新的產品和服務,并能夠推動該產品或服務的生產、流通和經營的人才。殷寶良(2009)提出要建立起高校對該產業鏈不斷供給的長效機制,建立高校與文化產業互動的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杜偵,殷娟娟(2012)提出應打破單一智能的培養定式,造就復合型創新人才;變革標準化的思想觀念,培養個性化創新人才;變革外部化的課程范式,培養自組織創新人才;超越封閉的教育環境,培養"跨界性"的創新人才。王清,鄭博宇,楊璨,葉洋滈(2023)提出構建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藝術課程體系;深化產學研聯合培養,從而培養具有創新思維,適應文化產業需要的人才,以助推我國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沈冬娜,金田妮(2023)基于OBE理念發展人才勝任力,針對專業核心素養,分析文化創意人才勝任力提升的培養目標應致力于三個方面的突破:構建以語言文學為基礎、雙驅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造跨學科三方互通聯動的實踐教學模式;形成"崗課賽訓"的考核評價機制。

      5.關于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產業融合的相關研究

      數字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文創產業從供給到消費的一種協同模式。從生產端看,科技賦能下的文創產品依托大數據與平臺,實現群體性生產、交互性生產與智能化生產。解學芳(2015)提出應建立起"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創意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文化科技產品版權保護制度;優化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外部環境,構建公共技術平臺與文化科技融合平臺,形成支撐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科技保障體系,推動高新技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融合。邱菲(2022)研究提出文化與科技的融合越來越明顯,數字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并將成為主流的文化產業;移動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創意產業成為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重要突破。楊秀云,王軍,郭永(2014)以我國36個主要城市為樣本,對文化創意與科技融合提升城市創新能力的影響路徑進行驗證性分析,得出文化創意與科學技術共同構成了提升城市創新能力的內生要素。

      6.關于文化創意品牌建設與文化輸出提升創意產業發展戰略研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品牌建設和文化輸出,已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國內外,研究者們主要從如何推廣文化創意產業品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品等方面入手,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謝丹丹和范書斌(2023)在其《蘇州文化創意產業品牌定位與整合策略研究》一文中,強調了品牌建設的重要性,認為品牌是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的關鍵因素之一。他提出了三個品牌建設的原則:一是打造核心文化價值,二是增強品牌影響力,三是提高品牌附加值。胡洪斌和管悅(2021)探討了文化創意產業品牌國際化的路徑和策略。他們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品牌國際化應該注重挖掘和塑造獨特的文化形象,同時要遵循市場規律,制定相應的品牌戰略和營銷策略。David Hesmondhalgh(2007)在其《文化產業》一書中,強調了文化產業與品牌的關系。他認為,品牌是文化產業中最重要的資產之一,品牌的建設需要結合市場營銷和文化創意的特點進行策略制定。

      總體說來,雖然國內外學者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產業生態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化、產業創新模式、品牌建設和文化輸出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具有借鑒意義的建議。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處,比如研究視角較為局限:有些研究者在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時,過于關注產業發展和政策研究,對于文化創意產業本身的特點和內在邏輯關系的研究較為欠缺;對于在新媒體浪潮下文化創意產業的應對策略研究不多,為本研究留下空間;另外,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化程度研究還有待提高,特別是國內外學者之間的橫向交流合作路徑有待深入探討,這對于如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具有重要意義。

      二、文化創意產業概述

      (一)文化創意產業概念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集文化、創意和經濟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多維度、跨學科的概念,主要涉及以文化元素、創意思維和知識為核心資源,通過組織和制度的整合,產生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的產業。這一產業不僅包括傳統的文化產業,如出版、影視、藝術表演等,還涵蓋了設計、廣告、數字媒體等現代創意領域。從經濟角度來看,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特點,并在全球經濟中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從社會角度看,文化創意產業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民族文化傳承和社會創新的重要載體。它具備獨特的社會屬性,通過創造和傳播文化價值,促進社會多樣性和文化多元性。

      (二)文化創意產業特征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具有多重復雜性特征的綜合性產業,其典型特征包括:

      1.文化性與創意性的交融。文化創意產業在本質上融合了文化性和創意性。文化性主要體現在產業產品或服務具有某種文化符號、歷史傳承或者社會意義。創意性則體現在新穎性、獨特性和創新性。

      2.知識密集型與高附加值。由于該產業主要依賴于文化和創意資本,而非物質資本,因此具有高度的知識密集性。這也導致了其產品或服務通常具有較高的附加值。

      3.跨界性與多元性。文化創意產業通常涵蓋多個子產業,如影視、音樂、出版、設計等,并且在不同領域之間有廣泛的跨界合作,如科技與藝術、傳統與現代等。

      4.社會影響力與軟實力。除了經濟貢獻外,文化創意產業還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通過傳播文化價值和社會觀念,這一產業不僅能夠影響社會行為和公共議題,還能提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軟實力。

      5.快速適應性與持續創新。由于文化和創意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必須具有快速適應市場變化和持續創新的能力。這要求產業擁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不斷更新的生產模式。

      6.全球化與地方化的雙重屬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廣泛的國際市場,但同時也深受本土文化和消費習慣的影響,顯示出強烈的地方特色。

      7.政策依賴性與多方參與性。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往往需要政府的積極支持和多方參與,包括資金投入、稅收優惠、知識產權保護等。

      (三)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關系

      文化創意產業在當今的社會經濟構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系愈發密切,構成了一種復雜但富有活力的互動模式。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形成了一種互為促進、共贏共存的關系。這一關系不僅在經濟層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還在社會文化、環境可持續性等多個維度具有重要意義。

      1.文化創意產業與信息技術、制造業、旅游業等多個領域存在廣泛的融合和交叉創新。在全球化和數字化的大背景下,這一趨勢尤為明顯。數字媒體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全新的互動體驗和商業模式,而設計思維也在產品開發和制造等環節中發揮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

      2.文化創意產業有力地推動了其他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和經濟效益的提升。通過內容創造、品牌建設、市場營銷等手段,文化創意產業能為制造業、服務業和其他各種經濟活動提供高附加值的產品或服務。這不僅有助于拓寬傳統產業的商業領域和增加市場份額,還能引領消費潮流,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顯著的社會和文化影響力,這一特點在其與教育、公共政策、社會福利等非盈利領域的交互中尤為突出。通過文化輸出、社會創新和國際合作等多種途徑,文化創意產業不僅能弘揚本土文化,提升社會文明程度,還能增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國際影響力和軟實力。

      4.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創意產業在環境可持續性和社會責任方面也與其他產業有著密切關聯。由于文化創意產業主要依賴于文化和知識資本,相較于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對生態環境更加友好,發展更具有可持續性。這為其他產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照點,指導其他產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應注意到社會和環境的多重價值。

      三、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一)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現狀分析

      山東省素有“齊魯之邦,禮儀之鄉”的美稱,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省借助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區位優勢,使當地文創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早在2007年,山東省就制定了省內第一個文創戰略規劃——《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07-2015)》,規劃中首次提出了“三區、三園、三帶”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隨后,山東省政府又相繼出臺了《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本省的文創產業發展基本掃除了體制機制障礙。2018年,山東省政府制定出臺了《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2)》,構筑了“三核四區兩帶百城千點”文創產業發展格局。2022年,山東省宣傳部和省文化和旅游廳等部門印發了《關于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針對文創產業重點領域實行稅費減免和金融支持等相關政策,提升本身文創產業核心競爭力。近年來,山東“踐行兩創興文化”的生動故事:勇擔新的文化使命,扎實推進文化“兩創”,加快文化強省建設,著力打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高地。加強文化傳承創新,國家文化公園、“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建設加力提速,“山東文脈”工程深入實施,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影響廣泛。加快文旅深度融合,旅游發展大會、北京推介會進一步擦亮“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品牌,“山海之間皆美景”的山東詩意出彩,選擇山東、創業齊魯成為普遍共識。

      整體來看,山東省文創產業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突出特點:一是產業規模快速膨脹,總體實力大幅提升。近十年來,山東省文創產業盈利實現了高速增長,文創產業增加值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長。截止2023年,全省文創產業增加值達到了2708億元,占全省GDP的3.72%。二是文創產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2021年全省文創產業固定投資總額達到了382億元。投資是產業發展的基石,山東省對文創產業的大規模投資,也直接促進了全省文創產業的快速發展。三是文創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完善。當地的廣播影視、出版發行和演藝娛樂等傳統文化產業不僅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而且如數字出版、游戲動漫和數字多媒體等新興文化產業在文創產業中的比重也越來越高。文創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使當地文創產業的外圍層和核心層增加值實現了雙增長。四是文創產業品牌效應不斷增強。近年來,山東省涌現出一大批國內知名的文創品牌,尤其是在文化旅游方面,陸續推出了“好客山東”、“山泉文化”、“濰坊風箏節”、“空氣國際文化節”和青島啤酒節等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將文化旅游打造成區域文創產業發展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二)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市場需求現狀

      山東的文化創意產業市場呈現出一種多元而有待進一步整合的格局。據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半數以上的山東文化創意公司致力于系統集成服務。而在新三板市場,四分之一的相關企業也以系統集成為主要業務。觀察整個山東的文創領域,尚存在大量為系統集成服務留出的空間,市場的整合度在未來有望得到加強。

      一個成功的系統集成商,其核心因素包括:渠道、客戶資源、聲譽、管理層、服務水平、技術實力和整合能力。考慮到山東文創產業里各種產品和服務渠道的多樣性與產品間的高度同質化,不少企業有機會借助自身優勢進一步發展為優質的系統集成商。這樣,他們不僅能夠進一步挖掘和利用現有客戶資源,還能夠通過擴展服務類型和范圍來豐富自己的產品線,從而增強自身的風險應對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然而,在為客戶提供集成服務的過程中,務必注重使其系統更為簡潔、用戶友好和易于維護。這不僅能夠提升用戶體驗,還有助于進一步穩固和拓展市場份額。

      (三)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鏈現狀

      目前,山東文創產業已經展現出高質量發展的態勢,其各個細分產業的發展也是各具特色。本節將重點介紹下山東動漫網游、視聽傳媒、出版業、傳統藝術、旅游娛樂等文創細分產業的發展情況。

      山東的動漫領域展現出穩健的增長勢頭。從動漫創作、出版物、移動動畫、在線游戲,到人才培養及相關衍生產品的企業創建,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截止2023年底,山東共有動漫公司超過800家,其中多家動漫公司被列入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及享受動漫產品進口稅收優惠。山東的濟南、青島和煙臺等市已建成了三個擁有先進技術的動漫產業園區,并制作發行了大量優秀動漫作品。例如,104集動畫巨作《孔子》不僅在國內各大主流媒體上播放,而且還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作品”獎。

      廣播影視方面,近年來在省政府相關部門的指引與監督下,山東省的廣播影視產業確立了清晰的戰略發展目標。通過加強宣傳力度、集中解決關鍵問題,提高廣播影視產業的發展活力,推動廣電惠民項目的落實。截止2021年,山東的廣播影視業實現了總收入為350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2%。特別是電影業總收入為27億元,年增長率達37.5%;影迷數量也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長。

      新聞出版產業方面,當前山東省的新聞出版產業正展現出穩健的增長態勢。為了進一步激發其發展勢頭,早在2013年,山東財政部門專門設定了1500萬元的資金扶持計劃,支持具備高發展前景、較強市場競爭力、創新出版內容、能夠起到行業領導作用以及具有較大盈利提升空間的新聞出版項目。2020年,山東有關部門制定了《關于對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社科理論優秀成果實施獎勵的規定》,進一步為包括新聞出版業在內的文創產業的資金扶持力度。根據數據統計,截止2023年,山東的新聞出版業實現營業收入108.91 億元,同比增長11.7%,實現凈利潤15.25億元,同比增長 9.22%。

      工藝美術產業方面,山東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工藝美術產業得以蓬勃發展。山東省的工藝美術產業既有傳統的工藝家紡、陶瓷藝術、金屬工藝等,也有雕塑、花畫工藝、地毯、首飾制作等各種民間工藝,構成了一個多元且豐富的產業鏈。近年來,山東省政府還頒布了有關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與發展的相關管理辦法,旨在為工藝美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與此同時,山東省也是文化旅游大省,全省擁有兩處世界級文化遺產及247處國家級資源。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山東省文旅業總收入達到3837億元,同比增長8.2%。

      四、“十四五”時期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面臨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一)“十四五”期間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總體要求

      “十四五”期間,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注重實現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創新為驅動,以數字化為手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文化產業布局,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1.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十四五”期間,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明確要求。文化創意產業不僅要保持傳統文化的底蘊,更要敢于突破常規,引入新思路、新技術,實現產業的持續創新。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企業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通過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創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的新產品和服務。同時,國家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通過自主創新,開發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文化產品和服務,以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附加值和整體競爭力。創新驅動發展是文化創意產業持續繁榮的關鍵,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2.數字化轉型升級

      在“十四五”規劃中,重點強大了文化創意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重要性。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數字化已成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為了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文化創意產業需要深度融合新技術與文化產業,積極探索數字創意、數字藝術、數字娛樂等新型文化業態。通過運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如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文化創意產業可以打破傳統時空限制,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多元的文化體驗。數字化轉型升級不僅可以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運營效率,還能拓寬市場渠道,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3.優化產業布局

      “十四五”期間,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布局優化提出了明確要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各地應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明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定位。通過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結合市場需求,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同時,加強區域間的協同合作也是優化產業布局的關鍵。通過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可以促進不同區域間的文化創意產業均衡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和合作共贏的局面。

      4.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

      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創意產業必須緊密結合市場需求,深入了解消費者的喜好和需求,開發出真正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企業可以加強與消費者的互動,通過市場調研、用戶反饋等方式,不斷優化產品和服務。同時,國家也通過舉辦文化消費季、發放文化消費券等活動,積極激發消費者的文化消費熱情。這些舉措不僅有助于培育更加成熟的文化消費市場,還能進一步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發展。

      5.提高國際化水平

      “十四五”期間,國家明確要求文化創意產業提高國際化水平,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文化創意產業需要不斷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通過參加國際展覽、舉辦文化交流活動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同時,鼓勵文化創意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通過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增強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這不僅可以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還能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

      6.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

      “十四五”期間,我國要加快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包括設立相關專業課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開展校企合作等,為文化創意產業輸送更多優秀人才。同時,實施人才引進計劃,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加入文化創意產業,為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些舉措將有助于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推動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國家還鼓勵企業加強與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共同培養專業人才,以滿足文化創意產業不斷發展的需求。

      (二)“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趨勢

      在“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和不斷演變都與國家整體經濟社會轉型與日益成熟的消費市場密切相關。

      從產業規模來看,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必然會走向擴張與深化并重的發展道路上。不僅僅是各地政府投資興建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帶動了一大批創意企業和團隊的集聚,更重要的是,這些企業和團隊在獲得資本、技術和市場三重支持后,不斷挑戰行業的上限,突破自身的邊界。政策扶持與資本市場的活躍參與,使得一些原本僅限于小眾市場的文創內容和形式,如獨立音樂、非主流電影等,開始獲得更廣泛的市場份額和社會認可,從而進一步拉大了產業規模。

      從市場需求來看,我國消費者已經不再滿足于單一、表面的文創產品。他們追求的是與文化和價值觀深度匹配的、具有原創性和深度的內容。音樂、電影、游戲、動漫等領域的國產內容,在與國際制作競爭中逐漸找到了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敘事方式,滿足了消費者對于更加本土化、更加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這種趨勢反映了我國文創產業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也正在積極尋找與全球市場的對接點,力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實現本土文化的輸出和傳播。

      從產業鏈來看,我國文創產業的整體鏈條正在經歷從粗放到精細的轉變。無論是內容創作、生產、發布,還是分發、消費和反饋,每一個環節都在經歷深度的技術與模式創新。尤其是在數字技術如5G、AI等的助推下,這些創新不僅使得內容生產更加高效,也使得內容的傳播和消費更加便捷、個性化。同時,與其他產業的交叉融合也為文創產業鏈帶來了無限可能,如文創與旅游、文創與教育等融合,都正在為市場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價值。

      (三)“十四五”時期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要求

      1.樹立文創創業“戰略突圍”理念

      在“十四五”時期,山東省的文化創意產業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市場的不斷演變要求企業持續創新,以適應這個變化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山東的文創行業應當樹立一種“戰略突圍”的思維方式,不僅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更要領先于時代,展現出一種“突破再突破”的氣魄。為了確保這種氣魄得到有效的體現,文創企業的技術和市場營銷部門應進行深入的市場調查和技術研究,了解國內外的最新技術趨勢和消費市場的變化,從而明確山東文創行業的發展方向。當這些研究為企業提供了足夠的依據時,企業就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研發出真正符合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并在高、中、低端市場上形成自身的產品優勢,為山東文創產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確定山東文創行業市場定位、產品定位和品牌定位

      山東省的文化創意產業在中國的文創領域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但隨著國內外市場環境的變化,如何更好地在激烈的競爭中定位自己,成為了該行業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在市場定位上,山東的文創行業應深入研究消費者的需求和行為,確保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能夠精準地滿足市場的需要,從而在眾多的文創產品中脫穎而出。在產品定位上,企業應根據自己的核心技術和資源優勢,確定一個清晰且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戰略,確保自己的產品在市場中具有明確的特色和差異化。在品牌定位上,山東文創企業應該建立一個與消費者深度連接的品牌形象,強化品牌文化,確保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能夠首先想到自己的品牌。這三方面的精準定位不僅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還能夠為其在未來的發展中提供持續的驅動力。

      3.力求創新突破

      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創新能力。面對全球化的市場競爭,僅僅依賴傳統的經營模式和現有的技術水平是難以實現長期穩定發展的。因此,強調創新成為“十四五”時期山東省文創產業的關鍵戰略之一。創新不僅僅是技術的更新,更包括產品設計、商業模式、營銷策略等多個方面。文創企業應持續投資于研發,鼓勵員工培養創新思維,與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共同推進技術研發,同時關注全球最新的文化創意趨勢,引入國際先進的理念和技術,確保在市場中始終保持先發優勢。只有通過持續、深度的創新,山東的文創企業才能夠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4.迅速轉變山東文創產業的增長動力

      在“十四五”時期,山東文創產業面臨著從傳統增長模式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任務。這意味著企業不僅要追求規模的擴大,更要注重效益的提高和品質的提升。轉變增長動力首先需要文創企業對現有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強化內部管理,提高運營效率。同時,企業還需逐步減少對傳統的、低附加值產品的依賴,轉而投資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研發。此外,培養和吸引人才也是轉變增長動力的關鍵,山東文創產業應加大對人才的培訓和引進力度,確保企業始終具備高水平的創新和管理能力。通過這些策略,山東文創產業不僅可以實現穩定的增長,更可以確保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始終處于有利位置。

      (四)“十四五”期間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機遇和挑戰

      1.發展機遇

      (1)政策支持:在“十四五”期間,我國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更加重視,并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山東作為我國的經濟大省,會更加積極地響應國家政策,為本地文創企業創造一個更加有利的營商環境。除了財政資助,山東省還出臺了稅收優惠、創業補貼和租金減免等扶持政策,支持文創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的成長。同時,為滿足文創產業的人才需求,山東省與高等教育機構緊密合作,加大對文創類專業的投入,并鼓勵文創人才的流入和創業。

      (2)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山東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孔子的故鄉和泰山的所在地,山東省內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為文創產品提供了獨特的內容和靈感。這些文化資源不僅為文創產業提供了豐富的創意素材,也提升了山東的品牌形象和吸引力。通過對這些歷史文化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山東的文創產業有望實現快速增長。

      (3)文旅融合發展: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成為了當前的一個熱門趨勢。近年來,山東省文化旅游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這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通過有效地結合山東的旅游資源和文化創意,可以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和深入的旅游體驗,同時也為文創企業開辟了新的市場和收入來源。

      (4)國際合作: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山東與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在文創領域的合作也日益增多。山東省充分利用當地獨特的文化資源,與國外國家進行更多的交流和合作,共同開發和推廣文化創意產品,擴大市場規模,提高山東文創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2.發展挑戰

      (1)市場競爭加劇:隨著文創產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和企業進入這一領域,導致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山東省內外的文創公司都在尋求差異化和特色化,要在眾多的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確保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力,對文化創意企業來說挑戰頗大。

      (2)技術和創新能力不足:雖然山東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在技術創新和產品設計方面相對滯后。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如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等技術在文創產業中的應用也日益增多,山東的文創創業者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能力和創新思維,以應對這些新技術帶來的挑戰。尤其是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轉型是每個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山東的文創產業在數字技術的應用和整合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內容生產、推廣還有與用戶的互動中,雖然數字技術為文創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但是山東的部分文創創業者在數字化方面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對相關技術的運用還停留在初級階段,未能充分利用數字技術來優化業務模式、提高運營效率和增強用戶體驗,這對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3)人才匱乏:盡管山東有不少高等教育機構,但專業、經驗豐富的文創人才相對短缺。這種人才短缺不僅限于創意設計、內容制作等核心領域,還包括市場營銷、項目管理和技術開發等方面。

      (4)文創產業集群效應不高:集群效應是指在某一地域內,相似或相關的企業和機構聚集在一起,通過資源共享和協同合作,從而實現規模效益、增強創新能力和提高整體競爭力的現象。然而,山東的文創產業在這方面尚未形成明顯的優勢。盡管山東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一些有潛力的文創項目,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產業聯盟、協同機制以及共享平臺,很難形成產業集中度高、產業鏈完整、互動協同性強的文創產業集群。這導致了資源和信息的分散,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限制了創新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從而影響了山東文創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發展速度。

      五、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典型案例分析

      (一)國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經驗

      1.美國

      美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的領先地位并非偶然。它背后的成功秘訣,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美國政府在相關政策制定與執行方面的明智決策與長遠規劃。首先,美國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成立了諸如電影、戲劇廣播辦公室、經濟發展公司等專門機構。這些機構的建立并不僅僅是名義上的,它們能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具體、有針對性的技術咨詢和資金支持,使創意產業得以茁壯成長。更為重要的是,為了確保創意產權的完整性與安全,特設工作小組致力于產權的監督與保護,確保原創性作品不受侵犯,進而鼓勵更多的創作者勇于創新。其次,資金是推動任何產業發展的關鍵,美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在這方面得到了充足的支撐。不同于許多國家主要依賴政府資助,美國的文化創意產業更多地依賴社會資助。諸多基金會、慈善機構乃至個人,都對文化創意產業持有樂觀態度,紛紛伸出援手。而政府在資金注入方面,更多地強調科技與文化的結合,通過技術進步提升文化產品的品質與競爭力。最后,美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得益于一個健全而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隨著產業的發展,美國不斷調整和完善相關法規,為創作者和企業提供了清晰、穩定的法律環境。在此基礎上,美國還與多個國家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一方面引進國外的先進經驗,另一方面將自身的文化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實現雙贏。例如,美國紐約的SOHO(蘇荷)區是美國最知名的創意園區之一,它曾是一個被廢棄的地下工廠,因有大量閑置房屋且租金極其低廉,被一些從歐洲移居紐約的藝術家看中,發展成一個藝術家聚集區。20世紀50年代,為促進園區發展,紐約市政府出臺法規,規定非藝術家不得進駐。全盛時期,面積不足紐約市區1%的SOHO區內,居住全紐約30%以上的藝術家。紐約依靠自身的國內外地位和綜合實力,很自然地成為人才高地,各類人才的大量匯聚又激發城市建構創意資本的能力,進而為其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打下基礎。同時,紐約開放多元的城市文化能夠創造大量機會釋放不同群體的創意,因而可以引致文化創意人才的聚集,并為其提供激發創意的永久動力,推動創意產業園區不斷發展。紐約是著名的移民城市,自由、寬容、生活方式多元化,對藝術家產生了致命的吸引力。藝術家在蘇荷區集聚之后,這種開放多元的城市文化又進一步促進園區的創造活力,造就了如今時尚、個性、前衛,集藝術、時尚、購物、休閑于一體的都市休閑創意產業園區蘇荷。從SOHO區的文創產業發展來看,其最大特點在于:(1)專業公司做專業的事:入駐企業大多是獨立的小公司,大多專注于自身的主要業務,無法完整運營產業鏈。(2)自身優勢吸引企業入駐:園區利用自身資金、科研上的優勢吸引企業的入駐。(3)提供產業鏈支持:將眾多同行業的小公司集中起來后,更便捷的提供上下游產業的支持。(4)園區反哺地區經濟:建立初期由地區經濟扶植,但發展規模經濟之后有助于地區經濟的發展。

      2.英國

      英國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享有盛譽,特別是其電影、音樂、設計和出版等領域已經被證明是國際領先者。這背后所隱含的關鍵動因,大致上是英國政府在政策引導、資源配置及合作方面的一系列策略性舉措。首先,英國政府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的長期投資。例如,通過提供諸如“創意稅收減免”等激勵措施,英國已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投資進入這一產業。這種稅收優惠不僅僅適用于大型的電影制片廠,還同樣鼓勵小型獨立制片人進行創新嘗試。其次,英國高度重視教育與培訓,確保持續供給文化創意產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英國的藝術和設計教育被譽為全球最佳,諸多頂級藝術學院如圣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等,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此外,政府還通過各種工作坊、培訓課程和研討會等方式,幫助從業者更新知識、提高技能。再者,英國政府非常注重文化產業與技術的融合。他們推動數字創意產業的發展,從虛擬現實到游戲設計,都得到了大力支持。此外,政府還推動了諸如“Tech City”等技術與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旨在為初創企業提供一個與同行互動、與投資者接觸的平臺。最后,英國政府重視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英國文化委員會和英國電影學院等機構經常與國外同行合作,推廣英國文化,并從中尋求合作與投資機會。此外,英國政府還鼓勵文化創意產業向國外輸出,尤其是那些新興市場,進而提高文化產品的全球影響力。

      3.日本

      日本,作為亞洲的文化大國,其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范圍內具有顯著的影響力。無論是動漫、設計、音樂還是電影,日本都呈現出其獨特的風格和卓越的創新能力。日本政府為推動本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所采納的策略和措施,反映了他們對文化產業價值的深刻理解與堅定扶持。首先,日本政府在政策層面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堅實的支持。例如,設立了專門的文化藝術振興基金,為文化和藝術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此外,他們還鼓勵地方政府參與,通過各種補助和扶持項目,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其次,日本政府高度重視對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日本的教育體系注重學生的創意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許多高等教育機構都設有專門的藝術和設計專業。同時,政府還支持企業與教育機構之間的合作,以培訓和發掘更多的文化創意人才。再者,技術與創意的完美結合是日本文化創意產業的另一個特點。日本在技術領域的優勢與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相結合,為創意產業帶來了革命性的發展。日本政府對技術研發和創新給予大力支持,確保文化創意產業能夠與時俱進,持續領先。最后,日本政府也很注重對外文化交流和輸出。通過各種國際文化節、動漫展覽等活動,日本不斷將其文化推向國際舞臺,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提高其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以日本京都為例,京都作為日本的古都,其地域文化特色鮮明且獨具魅力。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京都充分利用了這一點,將地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產品和服務中。例如,京都的動漫、游戲等產業就經常以古都的歷史背景、建筑風格、傳統節日等為創作素材,打造出了許多深受全球粉絲喜愛的作品。其次,京都還通過舉辦各種文化節慶活動,如“京都文化節”、“祗園祭”等,將地域文化以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給游客和消費者,進一步推動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再者,京都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特別注重產學研的結合。這里聚集了眾多高校和研究機構,如京都大學、京都藝術大學等,這些學府不僅為京都的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還與當地的企業和政府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通過產學研的合作,京都的文化創意產業得以不斷創新和提升。例如,在數字媒體、虛擬現實等領域,京都的企業和高校就經常攜手合作,共同研發新技術和新產品,從而推動了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此外,京都的文化創意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非常注重市場的精準定位和營銷策略的制定。企業會根據不同的消費群體和市場需求,推出相應的產品和服務。同時,京都還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網絡直播等新型營銷手段,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例如,在動漫和游戲領域,京都的企業就經常通過社交媒體與粉絲進行互動,及時收集和處理粉絲的反饋意見,從而不斷改進產品和服務。這種精準的市場定位和營銷策略的制定,使得京都的文化創意產業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最后,京都的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條和協同創新機制。在這個產業鏈條中,各個環節之間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和協同創新機制。這種協同創新的模式不僅提高了整個產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還推動了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例如,在動漫和游戲領域,京都的企業就經常與當地的出版社、動畫制作公司、音樂制作公司等機構進行緊密的合作和協同創新。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水平,還推動了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壯大。同時,這種協同創新機制也為京都的文化創意產業帶來了更多的商業機會和市場空間。

      (二)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經驗

      1.北京

      北京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中心,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上優勢卓越。而且,順應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需要,近幾年北京市都在大力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因此,在這方面有許多可以借鑒的發展經驗。首先,文化資源整合與創新利用。北京匯聚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藝術資源,如故宮、長城、天壇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進行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開發。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推出具有北京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其次,文化園區建設。北京市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如798藝術區、中關村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這些園區提供了低租金、便捷的創業環境,吸引了大量文化創意企業入駐,形成了文創產業的集聚效應和產業集群。第三,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北京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包括財政資金扶持、稅收優惠政策、知識產權保護等。這些政策為文化創意企業提供了資金和法律保障,鼓勵創新和創業。第四,人才培養與創新平臺建設:北京豐富的高校和研究機構與文化創意產業密切合作,培養了大量優秀的文化創意人才。此外,建立創新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提供創意企業發展所需的資源和支持。

      2.上海

      上海作為我國經濟中心和國際大都市,一直致力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上海在依托科技創新、優勢產業扶持以及文創產業輻射功能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上海充分利用科技創新的優勢,將科技與文化創意產業相融合。上海投入大量資源推動數字創意、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應用于文化創意產業。通過與科技企業的合作,推動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例如,上海的數字文創園區為創業者提供了一流的科技設施和技術支持,促進了創新和跨界合作,推動了文創產業的升級。其次,大力扶持重點產業發展。上海市政府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的不同領域,如影視、動漫、設計、廣告等,分別提出了相應的扶持政策和計劃。這些政策包括財政資金支持、場館設施建設、國際交流等多方面的舉措,為各個子領域的文化創意企業提供了發展的機會和資源支持。例如,上海電影節、上海設計周等活動的舉辦為相關產業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臺。最后,上海高度重視文創產業的輻射功能。上海不僅僅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心,還致力于將文創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擴大其經濟和社會影響力。通過文創產業的引領,上海推動了旅游、零售、教育等領域的發展。例如,上海世博會后,世博園區被改造成文創園區,吸引了大量創意企業入駐,成為一個集創意、創新和商業于一體的區域。

      (三)啟示

      通過分析國內外文創產業的發展經驗,可以看到無論是國外發達國家,還是國內發達地區,其文創創業發展具有很多共同的特點,這為“十四五”期間山東省文創產業發展帶來了諸多啟示。

      首先,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巨大的潛力。國內外的成功案例表明,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可以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還可以創造就業機會,推動城市發展,促進創新和科技進步。因此,政府和企業應充分認識到文化創意產業的戰略價值,積極投入資源和支持。

      其次,跨界合作和創新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關鍵。文化創意產業常常受益于不同領域的融合和合作,如科技、教育、旅游等。國內外的成功實踐表明,跨界創新可以帶來新的商業模式和創意產品,激發市場需求。因此,政府和企業應鼓勵跨界合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三,知識產權保護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識產權的保護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國內外的經驗表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可以鼓勵創新,吸引投資,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最后,文化創意產業需要注重人才培養和教育。具備創意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政府和高校應加強教育和培訓,培養出更多的文化創意人才,提高行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六、“十四五”期間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提升策略

      隨著全球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山東省在“十四五”期間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作為齊魯文化的發源地,山東省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與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為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了進一步提升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應深入分析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并結合山東省實際情況,針對性完善當地文創產業發展體系和思路,助力文創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政策支持

      2021年,山東省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快“數字山東建設”、“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好客山東·云游齊魯”等,這一系列政府方面的舉措和規劃都有助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但是,要推進這些領域和產業的建設,需要山東省政府加強政策支持,實現文創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1.系統性政策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知識與創意,因此與傳統制造業等行業相比,文化創意產業屬于一種“輕資產”產業。而要真正將文化創意的產品轉化為有影響力的產業,需要相應的產業鏈條以及配套政策支撐。單靠文化創意產業自身可能難以實現巨大的市場份額,因此與數字化、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的深度結合成為了必經之路。在此背景下,政府需出臺針對文創與高新技術產業融合的支持政策,助力文創企業與其他產業鏈更好地對接,從而實現更高效的資源配置和產值提升。同時,政府還應鼓勵長期投入和持續創新,促進真正有價值的文創產品的產出。例如,2023年上海浦東新區出臺一系列財政資金扶持政策,促進當地文旅產業的集聚發展。“十四五”期間浦東新區將在張江、世博、外高橋打造新的互聯網平臺集聚區,新增加50萬方優質產業空間供給,建立專門的孵化基地。在孵化基地內初創項目,將擇優給予最高不超過50萬元無償資助。對新引進的具有集聚效應的重點企業,給予最高500萬元一次性獎勵,重點對具有產業帶動效應的游戲創新技術應用和內容生產給予最高200萬元獎勵。此外,浦東新區每年拿出100名特殊人才落戶指標,用于吸引國內外文創類互聯網平臺,尤其是游戲企業人才來浦東工作、落戶。

      2.人才引進政策:文化創意的發展對人才的依賴極為顯著。山東在文創人才培養方面仍稍顯不足,如何培養、吸引并留住創意人才已經成為了文創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山東省政府可以借助高等教育機構、專業協會的力量,持續組織開展由政府牽頭的高水平、覆蓋面廣的系列文創競賽活動,如“泰山設計杯”山東手造創新設計大賽等,推動行業深度對接,以此激發和吸引更多年輕創意人才的參與。

      3.品牌扶持政策:盡管山東擁有孔子、泰山等眾多知名文化遺產,但是在將這些文化遺產轉化為知名文創品牌上的工作上仍有待提高。為了更好地打造與推廣本土文化創意品牌,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圍繞本省的核心文化遺產進行創新開發,將“文化場景化、場景主題化、主題線路化、線路體驗化”,走出一條“文化+科技+教育+創意”的模式,以文化產業帶動文化傳播,

      從而提高文化和經濟的雙重價值。

      (二)技術創新

      當今文化創意產業的技術革命正在經歷一個深度的轉型,尤其是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與崛起。因此,山東省文創產業的未來發展,應積極利用數字化等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文創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

      1.基于互動性的數字內容創作

      傳統的創意產生過程往往集中于固定的創意團隊。但在數字化的互動模式下,消費者、設計師、藝術家、技術人員等都可以參與到創意過程中。這意味著創意的來源變得多元,且更具有即時性和針對性。山東省的文創企業可以利用數字平臺,如社交媒體、云端工作室等,建立一個開放的創意生態系統,從而更好地吸納并整合來自各方的創新點子。例如,故宮博物院作為我國最大的古代建筑群和宮廷文物收藏地,擁有龐大的文化遺產資源。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何讓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到這些文化遺產的魅力,成為了故宮博物院面臨的重要課題。因此,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利用三維掃描和虛擬現實技術,對宮殿建筑和珍貴文物進行高精度重現。觀眾可以通過VR眼鏡,身臨其境地游覽故宮的各個角落,甚至可以“解構再創造”數字化高清重現的故宮建筑。而且故宮通過高清相機和專業燈光,對故宮的珍貴文物進行高精度拍攝,并在官方網站和移動應用上提供3D展示。觀眾可以在線上對文物進行360度的觀察,并獲取詳細的解說信息。此外,故宮博物院還利用數字化計算開發了一系列文創產品,如數字畫作、3D打印的文物復制品、以故宮元素為主題的電子游戲等。這些產品不僅豐富了故宮的文化內涵,也為故宮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故宮通過數字化技術成功地將文化遺產轉化為具有吸引力的文創產品,實現了文化傳承與商業價值的雙贏。

      2.強化數據驅動決策

      在數字化互動模式下,大量的用戶行為數據可以被捕捉并分析,這為文創企業提供了一個寶貴的資源:通過數據分析來洞悉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和行為模式,做到精準定位,不斷把內容做精做細。山東省的文創機構應強化數據挖掘和分析的能力,通過對數據的深入分析,提升自身優勢,為產品設計、營銷策略等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

      3.推動跨界融合與創新

      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打破了傳統的行業壁壘,為跨領域的合作與融合提供了可能。例如,文創產業可以與高科技、AI、物聯網等領域進行結合,形成新的創意產品或服務。山東省應鼓勵其文創機構與其他行業進行深入合作,利用各自的技術和創意資源,共同創造出新的價值點。

      4.強化技術研發與培訓

      為了真正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的互動式數字化創新,還需強化相關技術的研發和人才培訓。這包括新的數字創意工具的研發,以及為文創從業人員提供相關的培訓和教育,確保他們能夠熟練地應用這些工具和技術。

      (三)人才培養

      考慮到山東在國家和省級的眾多科研機構、企業技術開發中心以及大型企業集團總部中的集聚效應,這為區域內文化創意產業的人才培養提供了獨特的優勢。為了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建議山東省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利用本省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資源,構建文創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在此基礎上,重視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創意設計、經營管理和資本運營等多方面的專業人才。

      其次,推進文創產業園區和文創企業與高校、培訓機構之間的深度合作。例如,參考濟南市與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財經大學、濟南大學、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旅游職業學院等7所高校已簽署的文化產業產學研合作戰略模式,可以促進高校的創意和科研成果轉化為新項目、新產品、新業態,加快市場化、產品化、產業化的應用,為企業和學校雙方創造價值。

      再者,為了進一步豐富文創產業的人才庫,山東省文創企業應采納靈活的招聘策略,并提供吸引人的條件,鼓勵企業從國內外引進具有專業技能的創意人才和綜合型人才。

      最后,山東省高校應增進與國內外先進的文創產業區域的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吸取其成功經驗,都將對山東省文創產業的長遠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例如,紐約是一個移民城市,這種多元文化背景為文創產業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和靈感。紐約市政府和私人機構提供多種藝術資助和獎項,鼓勵藝術家進行創作,同時吸引更多有才華的藝術家來到紐約。倫敦作為世界著名的創意之都,倫敦市政府通過制定一系列人才培養和吸引政策,如稅收優惠、創業扶持等,鼓勵文創產業的發展和人才的聚集。政府還設立了專門的文創產業投資基金,為初創企業和創新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此外,倫敦建立了多個創意產業園區,如東倫敦科技城等,為文創人才提供了集中的工作空間和資源共享平臺。這些園區不僅促進了文創產業的集聚效應,還為人才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機會。日本也非常重視人才方面的培養,并且擁有一套較為成熟的培養理念。同時,與之配套的培訓機構或者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等,也取得了理想的發展效果。在日本的高等學校的教育中,“創意教育”有著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課程體系設置也更加適應市場需求。因此,山東的駐地高校應加強與這些理念先進的國外文化創意產業區域的合作,聯合培養提升我省文創產業發展的專業人才。

      (四)市場拓展

      面對全球化浪潮的涌動,山東省文創產業急需找到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以實現在國內外市場的穩固與擴張。為此,開拓市場不僅需要具備短期戰略,更應具備遠見卓識,形成系統的思維模式。

      1.構建生產端與消費端的互動連接系統

      文創產業的核心不僅僅是創意,更在于如何將創意與市場有效對接。構建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連接系統,是確保文創產品能夠符合市場需求、并實現快速流通的關鍵。一方面,可以搭建線上平臺,如創意眾籌網站、文創電商平臺等,為消費者提供更為便捷、個性化的購買體驗;另一方面,通過線下活動,如文創市集、文化論壇等,促進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直接交流,收集到更為真實、直接的市場反饋,從而持續優化產品設計與生產策略。

      2.搭建創新的數字化創意傳播鏈條

      數字化技術為文創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傳播機會。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文創企業可以更為精準地找到目標受眾,實現一對一的傳播效果。例如,基于大數據分析,企業可以對不同受眾的消費習慣、興趣點進行深度挖掘,然后通過算法推薦、社交媒體傳播等方式,為受眾推送更為符合其需求的內容與產品。此外,數字化技術還可以為文創產業帶來更為豐富的創意表現形式,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從而增加產品的附加值與市場吸引力。

      3.創建創意產業企業集聚群

      企業集聚效應是經濟地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核心思想是:當同類企業集中于某一地區,它們可以共享該地區的資源與信息,從而實現規模經濟與協同創新。對于文創產業而言,企業集聚可以帶來更為豐富的創意碰撞、更為便捷的資源共享,從而提高整個產業的創新能力與競爭力。山東省可以借鑒國內外文創產業園區的成功經驗,結合本地的文化資源與產業基礎,打造一批具有特色、功能齊全的文創產業園區,以優惠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實現產業集聚與協同創新。

      (五)產業布局

      “十四五”時期是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階段,面對國內外文創產業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山東省需緊密結合自身文化資源、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等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布局優化策略,以促進文創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發揮地域文化優勢,打造特色文創品牌

      山東省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如天人合一和帝王文化色彩的泰山文化;開拓堅韌的黃河文化、創建仁義禮制思想的孔孟文化;早期商業文明的運河文化;忠義剛烈的水滸文化;開放納新的海洋文化;新工業革命的城市文化;忠誠奉獻的沂蒙文化;兼容并蓄的對外交流文化,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各領風騷,又相互影響、相互融合,鋪就了廣袤無垠的齊魯文化大地,支撐起堅實巍峨的齊魯文化大廈,所以應充分利用好這些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山東特色的文創品牌。例如,可以依托泰山文化,開發泰山石敢當、泰山玉等文創產品;利用儒家文化,推出孔子像、論語書簽等文創商品。通過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內涵,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創造出既具有文化底蘊又符合市場需求的文創產品。

      2.建設文創產業園區,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在山東省內選擇文化底蘊深厚、交通便利的地區,規劃建設文創產業園區。通過政策扶持和優惠措施,吸引文創企業入駐,形成文創產業的集聚效應。同時,加強園區內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供設計、研發、展示、交易等一站式服務,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3.完善文創產業鏈,實現全產業鏈發展

      文創產業涉及內容創作、生產制造、市場推廣等多個環節,應完善整個產業鏈,確保各個環節的協同發展。具體來說,可以加強與文化創意企業的合作,鼓勵原創內容的生產;推動生產制造環節的升級,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率;加強市場推廣,提升文創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4.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拓展海外市場。

      山東省應積極參與國際文創產業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提升自身的文創產業發展水平。同時,應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平臺,推動山東文創產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易華. 論經濟新常態下文化科技融合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J]. 學術論壇, 2017, 40(1):5.

      [2]李劍平. 評《中外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研究》[J]. 統計與決策, 2021(14):2.

      [3]黃學, 劉洋, 彭雪蓉. 基于產業鏈視角的文化創意產業創新平臺研究——以杭州市動漫產業為例[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3, 34(4):8.

      [4]李昌浩, 徐琪. 基于平臺經濟的服務創新模式研究——上海"四新"產業平臺經濟發展的國際比較[J]. 上海經濟研究, 2014(12):69-77.

      [5]王亞楠, 虞重立. 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網絡結構與創新知識流動——基于社會網絡視角的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7(11):6.

      [6]蘇卉. 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中的政府行為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 000(017):217-219,258.

      [7]王清, 鄭博宇, 楊璨,等. 從國際視野到文化自信: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研究[J]. 海峽科技與產業, 2023, 36(2):3.

      [8]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課題組. 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戰略研究[J]. 北京社會科學, 2006(6):5.

      [9]劉純, 楊繼偉, 夏既明.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品牌走勢及其對策[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1(16):57-62.

      [10]雷光勇, 王婉婉, 邵悅. 文化多樣性與企業研發國際化[J]. 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2022(5):16.

      [11]牛艷芳. 中國創意城市發展的國際化戰略定位研究——以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項目為例[J].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社會科學, 2023(4):3.

      [12]張巖松,穆秀英.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踐[M] 清華大學出版社.

      [13]高紅巖.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創新內涵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0,No.234(06):80-86+105.

      [14]金元浦.我國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新形態、新趨勢與新問題[J].中國人民大學學,2016,30(04).

      [15]李鳳亮,宗祖盼.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演進機理與歷史語境[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30(04).[7]

      [16]葉前林,劉海玉,朱文興.區域文化創意產業集聚水平測度及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22,38(04):84-87.

      [17]謝丹丹,范書斌.蘇州文化創意產業品牌定位與整合策略研究[J].包裝工程,2023,44(02).

      [18]周雨城,姚偉鈞.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的問題與優化——基于國外經驗的考察[J].理論月刊,2021,No.479(11):81-89.

      [19]張曉瑾,謝熠.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基于文化根植的視角》[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22,37(03):116-117.

      [20]Lazzeretti L , Capone F , Innocenti N . The ris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creative economy research[J]: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Chapters, 2018.157-168.

      [21]K Borseková, Cole D , K Petríková, et al. Nostalgic Sentiment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A Slovak Case Study[J]. Quaestiones Geographicae, 2015, 34(2).

      [22]Xiang H Y , Walker P A .China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Reports 2013[J].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4.

      [23]Chuluunbaatar E ,Ottavia, Luh D B ,et al.The Role of Cluster and Social Capital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Development[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 109(2):552-557.

      [24]Pearle R O .GREEN PAPER '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J].[2023-09-25].

      [25]Leeds U O .University of Leeds online information | Working with business | Sector Hubs |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Exchange[J].University of Leeds[2023-09-25].

      [26]Gavra A E G , Bourlidou A , Gkioufi K .Theme P: Tourism,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itle: Management of the Greek's ekistics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Turkey[J].[2023-09-25].

      [27]Altenburg M .SWOT Analysi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Cottbus[J].Silke Wdner Nadja Riedel Jens Gerhardt Moritz Maikmper, 2012.

    返回首頁>>

    責任編輯:牛樂耕

    相關新聞
    推薦閱讀
    • 學習時間丨筑牢遵規守紀的堤壩

      紀律是管黨治黨的“戒尺”,也是黨員、干部約束自身行為的標準和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紀律不嚴,從嚴治黨就無從談起。”在全黨開展黨紀學習教育之際,我們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黨的紀律建設的重要論述,與您一起學習領會。[詳細]

      05-17 09-05 大眾網 分享
    • 科技賦能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今天,隨著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文旅領域加速應用,科技賦能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展現出生機勃勃、潛力無限的大好前景。“積極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要要求,是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應有之義。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詳細]

      05-16 14-05 人民日報 分享
    • 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越開放,就越主動,越自信。立足西部、著眼全國、聯通世界,不斷提高西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水平,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定將邁出新步伐、邁上新臺階。[詳細]

      05-16 09-05 人民日報 分享
    • 促進產業向“新”而“興”

      放眼神州大地,新興產業正涌動活力、向陽生長。因地制宜、搶抓機遇,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必能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書寫新篇章。[詳細]

      05-14 11-05 人民日報 分享
    • 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主攻方向

      實體經濟是發展的本錢,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堅持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探索發展現代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形成地區發展新動能,定能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不斷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詳細]

      05-14 10-05 人民日報 分享
    • 讓“關注效應”成為“發展動力”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既優勢互補、整體提升,又錯位競爭、差異化發展,促進文旅共贏、產業共融,就一定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詳細]

      05-10 09-05 人民日報 分享
    • 成本降下來 效率提上去

      推進“公轉鐵”,應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做到“宜鐵則鐵”“宜公則公”“宜聯則聯”。聚焦問題、打通堵點,在豐富多式聯運服務產品、提高運輸組織效率、推進運輸服務規則銜接等方面下功夫,必能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詳細]

      05-08 09-05 人民日報 分享
    • 激發內生動力 釋放創新活力

      只有在一個可預期的市場環境中,經營主體才更有動力去從事創造創新活動。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必須加強預期引導、做好預期管理[詳細]

      05-08 09-05 人民日報 分享
    • 推進跨區域生態環境智慧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跨區域的顯著特征,需要先進科學技術作支撐。我們要牢牢把握數字技術創新發展新機遇,運用數[詳細]

      05-07 17-05 人民日報 分享
    • 把遵規守紀刻印在心

      紀律嚴明是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和獨特優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紀學習教育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在全黨開展黨紀學習教育,就要組織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認真學習修訂后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做到學紀、知紀、明紀、守紀,把遵規守紀刻印[詳細]

      05-07 17-05 人民日報 分享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A级毛片久久久精品毛片|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福利| 精品日产卡一卡二卡麻豆| 亚洲国产主播精品极品网红| 亚洲精品综合在线影院|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 日韩精品成人无码专区免费| 久久老子午夜精品无码怎么打| 思思久久99热免费精品6|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麻豆专区| 国产亚州精品女人久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乱码一二三四区五区| 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看| 亚洲国产高清国产拍精品| 99re这里有免费视频精品|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久| 黄大色黄美女精品大毛片|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网站|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永久| 国产在线麻豆精品| 久久久精品人妻久久影视| 91精品婷婷国产综合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系列| 国产精品大全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videossex白浆|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蜜芽| 亚洲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555588 |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 亚洲精品蜜桃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之日韩精品| 日韩亚洲综合精品国产| 国产人妻777人伦精品hd| 精品丝袜国产自在线拍亚洲|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子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