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牛樂耕
責任編輯:李士環
新媒體時代,傳播的地域邊界已經被消解,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快速融入世界,世界亟待了解中國,中國的對外傳播迎來了最好的時機。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莊重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一重大政治判斷,不僅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新歷史方位,也為我們在當下做好對外傳播提供了新的時代坐標。
傳播中國新時代,凝聚華媒正能量,需要掌握國際傳播和對外宣傳的“道”與“術”。明確媒體的責任與使命,在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不斷創新傳播的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等,真正做到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所強調的那樣,“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傳播中國新時代,需要統一對外傳播的“道”與“術”。所謂“道”即媒體應樹立的傳播理念,也是媒體應該明確的責任使命。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2·19”講話中,48字箴言高度概括了新聞輿論工作職責和使命——“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其中的“聯接中外、溝通世界”是媒體對外傳播應當謹記的責任與使命。具體如何踐行就要回歸到方法論上,對外傳播之“術”的創新和應用成為關鍵點。
習近平總書記說“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挨打挨餓的問題我們已經解決了,但在“西強我弱”的國際話語格局中,“挨罵”的問題依然存在。為了避免失語“挨罵”,必須加強新時代中國對外傳播的話語建設,獲得國際傳播體系中的話語權。我們需要充分整合資源優勢,更好地發揮海外華文新媒體的作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有效提升中國的國際傳播水平。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實現媒體、平臺和內容的互融互通,提高媒介產品的傳播力。我們需要積極推動新舊媒體融合,打通不同媒體、不同平臺之間的壁壘,實現不同內容形式的融合。以人民日報海外版為例,通過融合發展,其已經形成了以報紙為母體,以海外網和“海客”新聞客戶端為平臺,以“俠客島”“學習小組”等微信公號為先鋒的立體傳播矩陣。真正做到了系統地向海外解讀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國際輿論斗爭中及時發出中國聲音,有效地影響世界輿論。
其次,在內容和形式方面,要真正做到“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要把“我想講的”變為受眾想聽的。舉一個例子,法國達高出版社2009年推出的漫畫集《一個中國人的一生》講述了一個普通中國人的一生,由此向世界展示了一個真實的中國。這部漫畫集有12種外文版本,在世界70多個國家流通。正是這種獨特的故事表達,才受到外國讀者歡迎。這就是“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我們的媒體也需要借鑒這樣的表達方式。
再次,在方法手段方面,要順應新媒體智能化和視頻化趨勢,利用新媒體技術,多樣化呈現傳播內容。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物聯網、VR/AR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新媒體引入智能化時代。對外傳播也要跟上媒體技術發展的腳步,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增強所傳播內容的影響力。
最后,要注意把握傳播的尺度,要做到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傳播中國新時代,既要自信從容地講成績,也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對現階段中國所存在的矛盾與問題。一味地宣傳成績,回避熱點問題,并不能完全展現中國的面貌,也會招致國際輿論的質疑。只有在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基礎上,真實、立體、全面地展現新時代的中國,才能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征程揚帆起航。傳播中國新時代,凝聚華媒正能量,媒體的責任使命需要時刻牢記,傳播的方式手段需要不斷創新。海外華文新媒體應當凝心聚力,積極向國際社會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