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牛樂耕
責任編輯:李士環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推進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內在要求。社會治理的重心在基層。長期以來,一些地方的基層社會治理主要以維護社會穩定為著力點,對行政手段的依賴比較多,基層社會治理的綜合成本也比較高。新時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需要轉變基層社會治理理念,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寓治理于服務之中,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實現社會治理與經濟發展、民生改善良性互動。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基層社會治理應準確把握和主動適應當前我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使政府從基層社會治理的單一主體轉變為主導力量和兜底保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在黨委領導下,政府的作用應更多體現在以改革激發社會活力、憑規劃引導社會預期、用政策保障社會公平、靠監管規范社會秩序,實現從管治向服務轉變。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充分發揮專業化社會組織、城鄉社區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使各種社會主體廣泛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中。探索構建由財政專項、政府采購、公益基金等構成的社會公共服務資金結構,為各類企業和社會組織進入城鄉社區服務領域提供便利。
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科學化水平。科學設定基層社會治理的目標、范圍和工作標準,遵循基層社會治理規律,不斷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的科學化水平,是新時代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科學確定城鄉社區的規模和布局,摸清人、地、事、物等基層社會要素情況,按照便于治理和服務的原則進行綜合治理服務平臺和網格體系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網格化治理為依托,進行集成化、精準化、智能化治理。改革基層工作體系,健全因地治理、因需治理機制,優化服務流程,將行政管理、綜治防控、監管執法、公共服務有機整合為“一張網”,不斷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運行機制。在總結現有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加強頂層設計,健全基層網格化治理體系、執法監管體系、協商調解體系、效果評估體系,完善部門間職能協調、信息共享、標準共建等協同共治體制機制。
強化基層社會治理的法治保障。當前,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基層社會治理遇到不少新矛盾、新問題,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需要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執法規范建設,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這就需要在綜治、信訪、基層自治、社會組織發展等重點領域加快立法進程。一方面,推進基層社會治理范圍及政府職能法定,明確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建立程序公開、標準公開、結果公開的行政執法行為規范。另一方面,加快基層社會治理重點領域的法律制度建設,根據新型社會組織、社區自治組織等的發展及時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注重提升群眾法治觀念,保障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事務中依法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民族保持生命力的精神支柱、保持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新時代,我們要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基本準則和必由之...[詳細]
今天,我們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是長期的、尖銳的,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因素也是復雜的。加強黨的建設,就要同一切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問題作斗爭,祛病療傷、激濁揚清,不斷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詳細]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應把樹立質量第一意識、提升質量水平作為重要抓手,加快推進質量強國建設。[詳細]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由大到強的轉變,仍然需要繼續深化股份制改革。要看到,我們在產權改革和產權保護等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一定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勇做新時代改革的推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