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段 妍《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02日06版)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全新局面提供了強大正能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評價“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并在戰略全局上對文化建設作了規劃和設計。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充分認識文化建設對于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的重要意義,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一
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綜觀世界歷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實現振興強盛,需要以文化繁榮發展為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進征程中,我們克服艱難險阻、風險挑戰,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只有堅定不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使廣大人民群眾對本民族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充滿信心,對本民族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充滿信心,才能產生堅持堅守的定力、奮起奮發的勇氣、創新創造的活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時代前所未有地呼喚文化發揮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二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重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內在地要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強調要增強“四個自信”,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一項根本制度,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這是我們黨長期以來探索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經驗總結,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明確要求:“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在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明確提出“建成文化強國”,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
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并為我們在“十四五”期間切實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應抓好以下幾個著力點。
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權。全會指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文化改革發展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結合時代要求、圍繞黨的中心任務提出文化綱領、文化政策、文化建設目標任務,把握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的戰略高度,毫不動搖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深化黨的創新理論學習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以政治優勢把穩文化建設正確方向,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全會要求,“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要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由各種文化產品供給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聚焦文化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推進文化共創共享,切實保障人民文化權益。
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會要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升華,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向前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堅強基石。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既要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又要增強自覺自信,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士氣鼓舞起來、精神振奮起來,朝著黨中央確定的宏偉目標團結一心向前進。
(作者:段妍,系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副部長、教授,吉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