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魏建國(商務部原副部長)
制度型開放將釋放更多紅利
制度型開放的關鍵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制度型開放的紅利到底有多少?我認為,未來五年,中國制度型開放將給經濟高質量發展釋放更多紅利,其效果會非常明顯,甚至會大于前40多年的改革開放,理由有以下三點。
一是傳統的國際經貿秩序規則和由商品與要素組成的流動性開放至今已不適應當前國際新形勢的需要。
眾所周知,商品和要素流動性開放的本質是降低關稅和最大限度地減少非關稅壁壘。毋庸置疑,這種開放對全球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起過積極的推進作用,從而對二十年的全球快速化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服務于這種開放,三大國際組織即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發揮著協調作用。如今這種協調機制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形勢發展,但是西方許多國家仍然要求繼續維持這樣的國際秩序。商品和要素流動性的開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形成的,當時的國際秩序和規則是由少數發達國家主導制定的,許多規則的制定有利于西方發達國家,沒有充分反映發展中國家的要求。2008年的金融危機,世界經濟遭受重創,特別暴露了這種國際秩序以及三大國際組織的軟肋,加之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霸權主義抬頭,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已經落后于當前形勢的發展,更談不上給未來中國的改革注入新活力。
二是商品和要素流動性開放是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知識、信息、數據全生產要素的基本組合,制度型開放將實現全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
包括大灣區、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在內的各個城市群,只要能實現全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就會成為全球的大碼頭。商品和要素流動性開放是生產要素的基本組合,是形勢所逼、被動性的,而制度型開放是主動的、積極的、創造性的,它所帶來的紅利、釋放的能量將遠遠大于前者。這方面最顯著的例子是,為全面履行入世承諾,當初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必須接受現行的國際貿易規則的體系,為此中國大規模地清理或推出了國內的相關法律法規,在中央層面清理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2300多件,地方上清理了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法規19萬件,中國的平均關稅從2001年15.5%下降到2010年9.8%,2021年又進一步下降到7.4%,非關稅壁壘取消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現在不一樣了,隨著中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僅要實現國內的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而且希望實現全球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實現投入最少、效益最好。中國必須把握這個國際規則的發展趨勢和演變特色,以中國式現代化為標準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要紅利。
三是制度型開放不僅僅涉及經濟領域,而且涉及文化、教育、經營、衛生、科技、司法等多個領域。
制度型開放是全面的、內在的,因此釋放的潛力是巨大的。這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后,中國改革開放的又一個里程碑,也是改革開放的攻堅階段。最難啃的骨頭就在這個階段,在這個階段,改革涉及到人的觀念,是一場從未有過的深刻的革命。這個革命涉及到的面很廣。中央對這個問題高度重視,已經推進了一些先行先試措施。中國制度型開放更具有中國特色,這種特色表現得更加全面也更加長遠。深圳已經積累了較好的先行先試經驗,海南自由貿易港也正在這方面發揮探索作用,上海浦東也在抓緊制定一系列政策。未來中國制度型開放將會從南方全面開始,如深圳、海南、上海浦東臨港新區等地區,向全國推開。
前瞻性地推進制度型開放
制度型開放一定要做好頂層設計。在大膽闖、大膽試的自主改革進程指導下,以問題為導向,拿出前瞻性較強、操作簡易可行、政策提供到位的頂層設計。
抓住對標高水平自貿協定的改革。要自動對焦目前我們所實行的各種自貿協定,特別是RCEP和CPTPP,以及中國跟海灣國家的一些自貿協定。
不要搞單兵推進,也不要搞零打碎敲,要真正實行立體式全方位的制度型開放。包括海關、金融、財稅等各部門要協同。另外,制度型開放將給民營企業帶來極大的發展機遇,也將是民營企業的又一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