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王偉亮
【摘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與廣泛應用,其帶來的倫理問題日益凸顯,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通過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平衡思想哲學內涵,探討其在人工智能倫理治理中的應用,可以發現,陰陽平衡思想與人工智能倫理治理的目標具有高度契合性。陰陽平衡強調的平等、公正、和諧與平衡等原則,與人工智能倫理原則中的公平、公正、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福祉等要求相呼應。為實現陰陽平衡思想于人工智能倫理治理領域的落地,可加強陰陽平衡思想的專項培訓,構建基于陰陽平衡思想的人工智能倫理治理體系,促進多方參與與合作。
【關鍵詞】陰陽平衡;人工智能倫理治理;倫理原則;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隨著科技的迅猛進步,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無論是智能制造、智慧醫療,還是智能交通、智能家居,人工智能都展現出了其強大潛力和廣闊應用前景。正如一枚硬幣有兩面,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倫理問題,諸如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算法歧視、算法失真、審計事故責任認定困難、人的主體地位弱化等,這些問題不容忽視,亟待解決。[1]
為了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作用,有必要從跨學科、跨領域視角加強對人工智能倫理治理的研究。陰陽平衡思想作為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之一,承載著深厚的哲學底蘊。其核心理念——陰陽相互依存與轉化,追求萬物之間的和諧與均衡——不僅對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律有著深刻的闡釋,同時也為現代社會諸多領域提供了獨到思考視角。在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這一古老智慧同樣展現出了其不凡的時代價值,值得關注研究。
二、人工智能倫理治理面臨的挑戰及當前應對的局限性
(一)人工智能倫理治理面臨的挑戰
盡管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人工智能倫理治理仍然面臨著諸多深層次挑戰。
首先,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其應用場景和范圍不斷擴大,導致與之相關的倫理問題變得愈發復雜和多樣化。例如,隨著機器學習算法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算法歧視問題逐漸凸顯。由于訓練數據的偏見或算法設計的不合理,可能引發某些群體在就業、信貸、教育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此外,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泄露和濫用風險顯著增加,如何確保個人數據的安全與隱私,防止信息被非法獲取和利用,是人工智能倫理治理面臨的重要任務。
其次,現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在應對人工智能倫理問題上遇到了挑戰。一方面,由于技術的快速發展,一些新興倫理問題在法律上處于空白地帶。另一方面,對于違反倫理規范的行為,如何進行有效的制約,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仍然需要不斷研究并加以完善。
再次,不同國家和地區在人工智能倫理治理上的差異和分歧給國際合作帶來了較大挑戰。如何在尊重各國主權和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推動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人工智能倫理治理的挑戰,是擺在全球社會面前的重要課題。
(二)現有應對治理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速度往往超出倫理規范和法律框架的完善速度,導致現有治理模式存在一些可進一步完善之處。
首先,從技術監管角度來看,現有治理模式往往更強調對技術的硬性限制和監管,倫理道德的柔性引導重視不夠充分。技術具有中立性,其應用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使用者的意圖和道德水準。因此,如果僅從技術層面對人工智能進行監管,可能會產生規制不全面的效果。
其次,現有治理模式在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與協調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人工智能倫理治理涉及技術、哲學、法學、社會學、宗教學等多個學科,需要各領域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形成合力。但是,目前各領域的合作尚不夠緊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治理效率。
再次,現有治理模式在應對新興倫理問題時存在一定遲滯性。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新的倫理問題層出不窮。法律法規和倫理規范的制定則需要經過一系列程序,往往導致治理措施落后于技術發展,一些新興倫理問題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給社會和個體帶來潛在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充分體現了人民在城市建設與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城市工作中的生動寫照,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集中體現。[詳細]
從優化民生保障到推動治理創新,從促進綠色發展到實現智慧治理,人民城市理念通過具體實踐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充分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導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人民城市建設不僅將為中國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將為全球城市發展提[詳細]
經歷了長期沉淀之后,中國已經形成良好的創新生態和土壤,創新的種子處處萌發。有一種叫中國的浪潮,正從未來向今天發出強烈信號。每一個奔跑的你我,不僅是創新的見證者,更是創新的推動者,在這一浪潮中成就自己、添彩中國。[詳細]
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今日中國創新創造活力充分涌流,到處都是新領域、新賽道、新機遇,到處都有新動能、新氣象、新希望。統籌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必能幫助更多“取經人”走好蝶變之路、實現創新夢想。[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綠色消費,早就提出“倡導推廣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是指各類消費主體在消費活動中貫徹綠色低碳理念的消費行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詳細]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處于創新創造力的高峰期,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要求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詳細]
非稅收入是財政收入重要來源,規范非稅收入管理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非稅收入管理的精細化與高效化,進一步提升財政收入質量,加[詳細]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習近平主席指出:“激發數字經濟活力,增強數字政府效能,優化數字社會環境,構建數字合作格局,筑牢數字安全屏障”。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國數字社會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設普惠便捷的[詳細]
從“一閃念”到一念之差,差的是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定力,缺的是學紀知紀明紀守紀的自覺。避免“一閃念”誘發的一念之差,必須多積尺寸之功,不斷筑牢思想道德防線,在思想層面防微杜漸,筑牢“不想腐”的堤壩,不斷增強廉潔自律意識,在明辨是非、榮辱、苦樂[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經濟發展具備強勁的內生動力、韌性、潛力。”這深刻揭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廣闊空間,指明了我國在新能源領域取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