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牛樂耕
唐緒軍
習近平新聞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性質定位、職責使命、方針原則等的一系列原創性觀點和主張的系統集成。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聞思想,要切實把握兩個要點、深刻領會兩個重點。
切實把握理論淵源和時代背景兩個要點。從理論淵源看,習近平新聞思想源于馬克思、恩格斯黨報黨刊思想,是在源遠流長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滋養下,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輿論工作規律認識的最新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發展。從時代背景看,習近平新聞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互聯網時代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經驗的理論升華,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新聞思想創新。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系統闡述了新形勢下新聞輿論工作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張新要求新判斷。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輿論尤其是網絡輿論對治國理政的重要性。這是此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涉及的新領域,是習近平新聞思想的突出亮點。
深刻領會新聞輿論管理和建設兩個重點。隨著社交媒體的迅速普及和廣泛應用,新聞可以引發輿論,輿論也可以成為新聞,并且新聞和輿論往往因同一事件相伴而生、相互交織。這是互聯網時代新聞和輿論的新特征。因此,加強對新聞輿論的管理是習近平新聞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比如,習近平同志指出:“在我國,7億多人上互聯網,肯定需要管理,而且這個管理是很復雜、很繁重的。企業要承擔企業的責任,黨和政府要承擔黨和政府的責任,哪一邊都不能放棄自己的責任!彼指出,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劍,有理有利有節開展輿論斗爭。在強調管理的同時,習近平新聞思想的又一個重要創新點就是強調建設。習近平新聞思想中談建設的內容很多。比如,“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等等。
。ㄗ髡邽橹袊鐣茖W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
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推動理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切實抓好“提高情感認同百姓宣講”工作,提高基層宣講骨干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6月13日至14日,省委宣傳部、省委講師團在濟南舉辦全省理論惠民暨“提高情感認同百姓宣...[詳細]
從一定意義上講,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度,決定著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維視野的廣度、思想境界的高度。所以,廣大黨員、干部應全面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切實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武器,真正把馬克思主義這個看家本領學精悟透用好,弄明白歷史怎樣...[詳細]
領導干部作風正派與否,對一個地方全面從嚴治黨的小氣候如何至關重要。當前,個別地方的小氣候之所以還不正常,與當地領導干部的作風有很大關系。例如,有的管黨治黨不夠嚴格,對存在的問題不敢動真碰硬;也有的不能認真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信奉“你好我好大家好”...[詳細]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干部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努力探索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所...[詳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廣大科技工作者應珍惜這個前所未有的科技發展春天,將基礎研究作為科研之本,將彎道超車作為跨越之策。我們要只爭朝夕、勇于創新,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以基礎研究為我國科技發展強健筋骨,以彎道超車打破一些...[詳細]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以下簡稱《三十講》)是一部好學管用的理論武裝重要輔助讀物。好就好在,它不僅凸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思想特色和理論品格,而且為我們指明了在學懂弄通做實上狠下功夫的路徑。要通過認真學習《...[詳細]
需要強調的是,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全黨來一個大學習,目的在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要在學懂、弄通上下功夫,又要在做實上下功夫。黨員、干部要堅持學以致用,把學習成果轉化為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和解...[詳細]
秉持中國特色、世界視野。構建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需要積極借鑒國外公共管理研究的有益成果。同時應認識到,堅持中國特色是構建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的本質要求和生命力所在。因此,既要突出中國特色,堅持中國立場,發出中國聲音,解決中國問題;又要樹立全球視野,...[詳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蘊含著深刻的歷史辯證法,其本質在于可持續的綠色發展,其現實表征則是既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金山銀山”的物質保障;又要“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以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走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之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