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劉林《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03日06版)
崛起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兵團新城—老兵鎮。靳超杰攝
第十二師農科所科技人員劉君正在指導47團職工群眾種大棚蔬菜。本報記者王瑟攝
兵團科技人員正在幫助指導職工群眾種大棚蔬菜水果。馮曉玲攝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實現新疆工作總目標的戰略力量,也是奪取“雙勝利”的主要力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堅定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兵團的定位要求,在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將工作重心放在抓“六穩”促“六保”任務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兵團各行各業穩步實現復工復產,經濟發展捷報頻傳,全面恢復經濟社會正常秩序。
1.重思想指引,彰顯真理穿透力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統籌謀劃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等各項工作,充分發揮好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顯著制度優勢,調動兵團企事業單位、高?蒲性核雀鞣矫娣e極性,形成了強大的貫徹力、組織力、動員力、執行力和落實力。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團一企幫一連,一單位一部門引一連”的幫扶方向,第十二師對口幫扶第十四師47團脫貧與振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19年年底兵團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實現了貧困團場全部摘帽、貧困連隊全部退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新一輪援疆工作開展以來,先后有北京等13個省市對口支援兵團14個師,其中兵團草湖廣東紡織服裝產業園是產業援疆標桿項目,也是援疆各省市中最大的產業援疆項目,項目建成可吸納近5000人就業,實現年銷售收入達30.5億元。復工復產以來,集團所生產的產品已全部與客戶簽訂合同,實現了產銷兩旺。
2.重人民利益,彰顯初心凝聚力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始終堅持人民立場,維護人民利益,矢志不渝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奮斗。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危難時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組成100余人緊急醫學救援隊分兩批馳援武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得到了極大彰顯。2014年以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8000多名黨員干部扎根到邊境山區的團場連隊、貧困落后的鄉鎮村莊,深入兵團14個師市及地方的387個連隊(村、社區),扎實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與各族職工群眾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截至2018年年底,兵團“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有112585名干部職工與136069戶各族職工群眾結對認親,669名援疆干部與663戶各族職工群眾結對認親。他們在穩住經濟底盤、夯實社會根基、筑牢防疫紅線中發揮了突出作用,為奪取“雙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3.重真抓實干,彰顯實踐引領力
堅持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思想保證。對于新疆工作,南疆是棋眼,南疆活則全盤活,南疆穩則全國穩。向南發展成為新時代兵團的最強音。短短幾年間,南疆地區各師團就建起重點園區6個,師級工業園區、職工創業園、產業園等各類園區22個,入園企業達297家。截至2018年,各類園區入駐企業用工總人數達3.76萬人。目前,南疆地區的4個師已全部設市,建制鎮達30個,針對南疆師團的全方位、多層次幫扶體系已經形成。兵團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著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深入推進兵地融合,堅定不移推動中央關于兵團向南發展決策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實效。
4.重精神傳承,彰顯文化自信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扎根于幾千年厚重的歷史土壤,汲取了多民族璀璨的文化精粹,傳承著數代人共筑的精神內核,充滿了無限活力與耀眼光芒。由此形成的兵團精神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一脈相承、同根同源,成為奪取“雙勝利”的不竭動力和精神力量。面對“多線作戰”,二師鐵門關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入選2020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五師雙河市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數逆勢上揚;六師五家渠經濟技術開發區集中簽約總投資120億元的10個項目;八師石河子市服務業迅速回暖;十二師71個兵團重點項目全部開工;兵團烏魯木齊工業園區總投資3.3億元的4個重點項目開工。兵團工業經濟預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420億元,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生存發展有了基本保障,僅2020年3月當月兵團各級發放穩崗補貼近1億元,惠及2500多家企業。
5.重自我完善,彰顯創新驅動力
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正是由于不斷改革創新才使兵團綜合實力不斷壯大。現階段,應持續鞏固深化兵團改革成果,不斷提高發展活力,提升行政效能,把維穩戍邊事業推向新的階段。深化兵團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黨中央治疆方略的重要內容,是做好新時代新疆工作的關鍵舉措。近年來,深化改革給兵團帶來一系列可喜變化:黨的領導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戰斗力明顯增強;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全面推開,農業生產力得到切實解放;民兵隊伍建設全面加強,“兵”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國資國企改革全面推進,“企”的市場主體地位進一步確立;財政管理體制正式實施,政府職能改革取得突破。
(作者:劉林,系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