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徐坤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黨的民族工作創新發展,就是要堅持正確的,調整過時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眾合法權益。要正確把握好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物質和精神的關系。這些重要論述,是對我國基本國情和歷史傳統的準確把握,是對中華民族團結進步規律的深刻揭示,充滿了唯物辯證法的智慧,為進一步做好黨的民族工作提供了科學方法和指導原則,必將引領中華民族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大團結大進步。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族兒女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在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打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閩寧模式”,演繹了廣東珠海與云南怒江對口幫扶、守望相助的“江海情深”,對口援疆、對口援藏中更是結成數不清的“親戚”、留下無數感人的故事,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相互支援、親如一家,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強大力量。實踐充分證明,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這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只有各民族相親相愛、彼此尊重、團結奮斗,才能共同創造偉大祖國的輝煌成就,才能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共同繁榮、共享成果的生動局面。
中華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因此,要引導各民族始終把中華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識要服從和服務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要在實現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進程中實現好各民族具體利益,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都不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我國是一個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的國家。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發展史上,各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以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為基本內涵的中華民族精神。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發展史、一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發展史、一部致力于“大一統”又尊重差異的中華政治文明形成的發展史、一部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發展史,這是孕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厚歷史根基。
解決好民族問題,物質方面的問題要解決好,精神方面的問題也要解決好。一方面,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不能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也不能少”,不斷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精神生活也要健康向上、豐富多彩。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不斷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和政治基礎,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我們要始終牢記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堅持把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作為各民族最高利益,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求是網評論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層面上,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集成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法治[詳細]
2020年11月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確立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指導地位。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法治思想展現出科學縝密的邏輯架構,實現了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的辯證統一。習近平法治思想以馬克[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進行偉大斗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勇于戰勝一[詳細]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就要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歷經百年接續奮斗,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開辟了偉大道路、建立了偉大功業、鑄就了偉大精神、積累了[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和我國[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一百年來,[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詳細]
在中國古代歷朝所修的正史中,唐朝初年所修八史即《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以及《晉書》《南史》《北史》和元朝后期所修《遼史》《金史》《宋史》,是在朝廷主持下的兩次大規模修史活動,其修撰所得共十一部正史,近于今日所見“二十四史”的半數。[詳細]
學史力行是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要把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的成果轉化為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實際行動。我們要堅持學史力行,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同攻堅克難、擔當作為、解決問題結合起來,開拓進取、力行不輟,用苦干實[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時強調:“要在錘煉黨性上力行,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發揚黨的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用偉大建黨精神滋養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胸懷‘國之大者’,始終用黨性原則修身律己,切實以堅強黨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