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 涂可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它不僅是創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是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條件。
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應當承認,在世界文明史上確實曾存在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但總體上多種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大的歷史潮流,人類文明發展史本質上是一部異質文明之間的交流融通史,而正是有了文明的交流互鑒,才使得人類文明變得豐富多彩。
就整個世界文明來說,每個國家、民族、地區盡管創造了獨特的文明與文化形態,但由于受到多種條件限制,總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反,正是文化的對外開放和文明的交流互鑒,有力地推動了文明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傳播、吸收,使得人類文明變得豐富多樣。就每個國家、民族、地區來說,通過文化與文明的交流交往,不僅可以使自身文化與文明為世人所了解、重視、關照乃至接受,由“地方性知識”發展成為世界性的文化資源,進而增強對本土文明的自信心,還可以在文明碰撞中發現自身文明要素的某些不足和缺失,從而使自身文明在彼此交融、互學、互鑒中得到修改完善,促進自身文明的發展進步。
人類歷史上產生的各種文明沖突,世界上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發生的入侵、戰爭,原因固然多種多樣,但如果歸納起來,大致分為三種:一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對別的國家、民族、地區進行殖民掠奪;二是出于意識形態、人種等方面的偏見、歧視,奉行文化帝國主義戰略,對域外國家、民族、地區實施文化滲透與入侵,利用所謂的“普世價值觀”,強行搞“價值觀外交”,威脅他國的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三是不能夠或不愿意進行深度的文明交流、溝通,導致彼此文化產生陌生、隔閡和不了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文明多樣性賦予這個世界姹紫嫣紅的色彩,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要實現世界和平共處,減少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讓和平的陽光驅走戰爭的陰霾,讓繁榮的篝火溫暖世界經濟的寒意,促進全人類走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道路,就應該注重建立平等、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堅持多邊主義,不搞單邊主義;奉行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扔掉“我贏你輸、贏者通吃”的舊思維,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摒棄一切形式的冷戰思維,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的新觀念,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尊重各種文明,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兼收并蓄,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造性發展;通過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學,消除隔閡、偏見、仇視,播撒和平理念的種子;加強不同文明的交流、傳播、溝通,縮小文明與文化差距,消除不同文明之間的隔閡和誤解,增進彼此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真誠相待、平等包容;重視求同存異、求同化異,從眾多文明中尋找人類共有共享的永久和平生存之道。
就中華文明而言,它蘊含著“以和為貴”、愛好和平的民族品格,“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執兩用中”的中和理念,“仁者愛人”“兼相愛”“厚德載物”“推己及人”的待人處世之道。借助于文明互鑒向世界積極推廣這些思想智慧,可以為防止文化殖民主義、霸權主義侵蝕人類文明筑起一道堅固的精神防線,能夠為在尊重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實現有機融合、和諧發展提供化解文明沖突的價值基礎和全球治理模式,能夠促進世界文明從沖突走向共容與和解。
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重要途徑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人類文明雖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但也面臨著生態環境破壞、能源枯竭、貧富差距拉大、領土紛爭、經濟危機、種族矛盾、新冠肺炎疫情等諸多全球性難題。如何化解各種難點沖突、重建人類文明新秩序,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要有效應對這些棘手的難題和挑戰,就必須致力于加強世界各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面對全球性挑戰,各國應該加強對話,交流學習最佳實踐,取長補短,在相互借鑒中實現共同發展,惠及全體人民。”
首先,必須調動各種文明資源、統籌協調不同文明,依靠世界文明攜手合作、互聯互通。解決諸如地緣緊張局勢、氣候危機、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挑戰,依靠單一的文明難以奏效,應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注重從不同文明中尋找化解之道,為彌補分歧、重建世界文明新秩序提供可借鑒的精神力量和有益思想智慧,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其次,要大力倡導“和而不同”的理念,允許各國尋找最適合本國國情的化解挑戰的應對之策。文明是多樣的,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所面臨的挑戰既有共同之處也有差異之處,因而化解之道必定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這就需要借助于文明的交流互鑒,克服不同文明之間的“傲慢與偏見”,以一種彼此包容、相互平等的態度尊重他國獨立選擇應對挑戰的方案、模式和道路。中國科學作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正是基于擁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基于擁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保障,基于擁有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優勢——中國人歷來抱有家國情懷,崇尚天下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和衷共濟、風雨同舟,倡導守望相助、尊老愛幼,講求自由和自律統一、權利和責任統一。
再次,摒棄功利主義思維與零和思維,促進責任共同承擔、差別承擔。文化與文明上的“傲慢與偏見”,主要源于陌生、隔閡和不了解,源于利益至上、權利至上。加強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不同文化的交流合作,強化文化的國際傳播、交往,有助于達到取長補短、和而不同的目的,有助于改變自身在國際上的形象“他塑”、“逆差”和“落差”、有理說不清等信息不對稱的局面,也有助于增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消除彼此的誤會、怨氣。尤為重要的是,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發展赤字的挑戰,借助于文明交流互鑒,可以促使各方了解彼此的核心利益關切,把握每個國家、每個地區自身所應承擔的責任份額,這樣既可防止無端指責他人,也可防止推卸責任、轉嫁責任。
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條件
文化自信是社會主體在對自身文化自覺和認同的基礎上對其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以及對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它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克服文化失敗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思想障礙,對中華古今文化充滿敬畏,就會使我們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步伐變得更加從容,就會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就會使全社會煥發巨大的文化創新活力。
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具有深厚的根基,它來源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所積累的堅實文化國力和強大的科技實力,來源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讓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充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來源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造就的雄厚中國文化軟實力。新時代,我們不僅需要以一種強烈的民族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反過來,也應該認識到文明交流互鑒也有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各國各民族虛心學習借鑒是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而之所以能夠如此,最根本的在于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可以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可以提高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人類每一種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構成,都為人類文明作出了獨特貢獻,都具有自身的優勢、特長和閃光點,只是由于存在各種“文化屏障”,一些人對自身文明缺乏自信。通過文明交流互鑒、文化對外交流,一是可以吸收異域文明的營養來增強本民族文明的活力和生命力,反過來增強對本土文明的自信心;二是能夠借助“反彈琵琶”,在文明對話比較中彰顯自身文明的特色、長處和優點,從而提高文明的自豪感;三是在文明的交流、碰撞、競爭中,既可以發現自身文明的不足而加以改進、改善,還可以使人客觀理性地看待自身文明的特性、地位和價值,從而避免像某些文化國粹主義者和極端保守主義者那樣因為盲目自信而流為自戀自大。
以中華文明為例,它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在長期演化過程中中華文明通過與其他文明的交流獲得了豐富營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雖然中華文明許多是自本自根、自主自創的,如漢字、漢服、京劇等,但也有不少是借助于文化的交往而吸收借鑒外來文化所形成的。延續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是中外文化有機融合的結晶,正因為如此,才形成了博大精深、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大成氣象。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我國大力推動文化交流開放與文明借鑒融通,使得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的價值得到越來越多國際友人的認知和認同,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肯定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這會極大提升中國人對中華文明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作者系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研究院原院長、研究員,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