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 范玉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山東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山東特色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道路。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增強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自我恢復能力。山東位于我國北方沿海,暖溫帶季風氣候特征明顯,冬季經常形成空氣流動較慢的靜穩天氣,容易形成霧霾;境內流域水系由于受黃河地上河特征影響,流域生態系統分割性特點突出,小河流較多,但徑流量較小,生產生活嚴重依賴黃河帶來的水源;域內耐旱性和中生植物較多,鹽漬土分布較廣;魯中南山地丘陵、魯東低山丘陵,以及沿海、沿黃河、沿京杭運河生態帶是重要的生態屏障;森林覆蓋率較低,平原占比較高,人口居住密集,是我國的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以農業生產為突出特點的生態系統,相比森林生態系統有更小的垂直結構,包含有更少的物種多樣性,其生態系統也相對脆弱,抗外界干擾性差。
在生態系統的修復和改善中,山東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突出海洋、濕地、森林等三大生態系統的引領作用,帶動整體生態系統功能持續提升。在推動海洋生態系統持續優化過程中,統籌推動陸源污染防治、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切實落實灣長制,并因灣施策,重點抓好渤海綜合治理,海洋、海岸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整體改善趨勢明顯。在濕地生態恢復中,堅持自然恢復為主,強化濕地用途管制和利用監管,加強對黃河三角洲、南四湖、東平湖、彌河等重要濕地的保護,特別是通過加強濕地比較集中的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建設,帶動形成有效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第三次國土資源調查顯示,山東省濕地面積達到了369.4萬畝,多種形式并存的濕地生態保護體系基本形成。山東還持續開展“綠滿齊魯·美麗山東”國土綠化攻堅行動,全面推行林長制,提升森林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并以泰山、沂蒙山等區域為重點系統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和黃河、大運河、海岸線等重要生態廊道建設為契機,著力提升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追求工業發展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化。我國正在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工業文明時代轉向生態文明時代的現代化。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工業文明發展成果豐碩,但工業又是對自然生態影響最大的產業。山東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工業文明的大發展造成了能耗總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較為突出的問題長期存在,自然生態壓力較大。
生態文明建設和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要克服傳統工業文明的弊端,探索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是推動山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換的最好載體,通過實施抓住資源利用這個源頭,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推動重化工業轉型、低碳技術研發推廣、綠色發展機制創新,加快形成資源利用節約高效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減少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和依賴。十年來,山東單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2%,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下降13.8%,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提高了17.7個百分點,達到46.8%。2020年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1年下降43%、44%、24%、26%。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的發展方式得到了根本扭轉。
推進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尋求農業生態系統與一般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我國人口眾多,長期以來面臨著如何吃飽的問題。山東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承擔著重要使命,一段時期片面挖掘土地產能,地力透支,土壤的功能被破壞,農田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田園生態系統和生物群落以及生態鏈受到了破壞,農產品的質量下降。為了彌補耕地被城市擴張侵蝕造成的損失,一些濕地、林地、草原、灘涂、山地等被開墾成農田,農業惡化的生態嚴重影響了一般自然生態的平衡。
將農業資源合理化利用、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修復融入農業發展當中是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面對農業發展對自然生態造成的巨大壓力,山東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格耕地休耕輪作制度的落實,推進土壤改良修復,注重森林河流湖泊海洋的休養生息,由追求產量向提升質量轉變。尋求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平衡點,做好退耕還林、退耕還濕的工作,將集中連片耕地作為區域生態廊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耕地生態功能,并在嚴守耕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的前提下,促進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減少農業對農田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集成推廣生物農藥、生物防治、生態調控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產品,增加有機肥施用量,實現化肥、農藥使用減量化。農業農村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持續優化提升,“三生三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以保障自然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為基礎,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有效轉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強調了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產品就像農業生產的農產品和工業生產的工業產品一樣,是可以計量的。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就應得到合理回報和經濟補償,同樣破壞生態環境也應付出相應代價。如果生態產品價值得不到合理的體現,環境污染成本被社會化或外部化,生態環境保護就無從談起,生態系統惡化就在所難免。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為有效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山東政策措施已由單純的行政手段向行政、經濟、法律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治理模式轉變。目前,共推動建設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25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9個,命名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6個,“兩山”基地21個,國家級生態環境導向開發(EOD)模式試點項目5個和省級試點項目4個,有效帶動了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和各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全省跨界河流的跨市斷面88個和市內斷面213個全部簽訂縣際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現縣際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全覆蓋。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良性循環機制的逐步建立,為全國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者系山東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