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龍其林
第二屆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計劃·年度特選作家近日揭曉,薛超偉、大頭馬、三三入選。王蒙激勵青年作家,希望他們將寫作當作一項長期的事業,既要對生活有欣賞的態度、靈動的把握,也要有一種較勁和苦鉆的精神,敢于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問題。
1956年,不到22歲的青年王蒙在《人民文學》上發表了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作品直面問題,揭露官僚主義對于革命事業的危害,引發社會各界激烈討論。在耄耋之年,王蒙深切寄語青年作家,希望他們不僅要欣賞生活,還要與生活較勁,直面生活挑戰,意味深長。
正如魯迅在《熱風·隨感錄四十一》中說過:“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當代青年人面臨著迥異于王蒙青年時代的挑戰,但對于有能力、有抱負、有遠見的青年人而言,現實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并不可怕,只要解放思想,勇于拼搏,一樣可以實現夢想。
學者張江認為:“一些經典文藝作品能夠穿越時空,具有永恒的價值。這種永恒價值的形成,不是因為作品脫離了自身所處的時代,恰恰相反,優秀的文藝作品,總是首先扎根自己的時代,然后才能為不同時代的人們所欣賞,從而具有永恒性。”對于有追求、有較勁意識、有前瞻精神的青年作家而言,努力融入當下時代,深刻理解社會生活,敏銳把握住青年人的時代際遇,從而為一個時代立此存照,這樣才能在深邃、廣博的生活里捕捉到最震撼人心的文學現場,使作品具有恒久的價值。
上海70后作家、魯迅文學獎得主陳倉的“進城系列八部曲”包括《父親進城》《女兒進城》《麥子進城》《傻子進城》《米昔進城》《小妹進城》《小豬進城》《影子進城》等作品,作家聚焦于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農民為進入、融入城市而經歷的悲歡離合,敏銳地切中了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痛點,為一代進城者進行精神素描,從而使作品具有了文學、歷史學、社會學意義上的多重價值。出生于云南保山的80后作家甫躍輝,其長篇小說《嚼鐵屑》從日常生活入手,描繪了以侯澈、盧觀魚、高近寒三人為代表的都市白領、“996”程序員、畢業大學生們的人生選擇,刻畫出他們在情感危機、職場困境、金錢誘惑中所作的選擇,昭示著青年人擺脫世俗、抵達精神彼岸的可能途徑。由于這些作品無限趨近時代與生活,深入民眾生活的里層,因而能精準把握時代脈搏,使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厚重的思想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講話強調:“實現中國夢是一場歷史接力賽,當代青年要在實現民族復興的賽道上奮勇爭先。時代總是把歷史責任賦予青年。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面對澎湃的時代浪潮,我們的青年作家只有直面生活、咀嚼時代、思考社會,才能創作出優秀作品。中國青年作家都應該擺脫冷氣,投身于火熱的時代現場,扎根于當代中國環境,深刻領會人民關注的重大問題、核心訴求,創作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作者:龍其林,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過去的輝煌屬于人民,未來的征程依靠人民。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中國共產黨人有能力、有責任揭示其中所蘊含的歷史經驗和發展規律。我們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不斷推進理論創[詳細]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更是[詳細]
民營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圍繞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指[詳細]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詳細]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需要鍥而不舍、久久為功。要圍繞“四個新”的要求,匡正干的導向、增強干的動力、形成干的合力,以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實際行動干出一番業績。只要我們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主動、聚合眾力[詳細]
“當我和這些遺跡發生觸碰時,腦海中抽象的思想與概念變得具體、鮮活起來。”一位博士研究生在朱熹園中的感慨,道出很多人的心聲。漫步其中,不覺間,前行的腳步更加有力了。面向未來,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就一定能創造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詳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方法、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創了在深厚傳統中取精用宏、固本開新的大格局大氣象。歷史照亮未來,奮斗成就偉業。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中華民族正向著“長[詳細]
“當我和這些遺跡發生觸碰時,腦海中抽象的思想與概念變得具體、鮮活起來。”一位博士研究生在朱熹園中的感慨,道出很多人的心聲。漫步其中,不覺間,前行的腳步更加有力了。面向未來,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就一定能創造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詳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方法、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創了在深厚傳統中取精用宏、固本開新的大格局大氣象。歷史照亮未來,奮斗成就偉業。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中華民族正向著“長[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更好發揮自身所長,增強競爭優勢”。橫琴與澳門一水之隔,最近處不到200米。地緣近是優勢,人相親是活力,設施聯通夯基礎,機制相通強支撐,加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搶抓機遇,更好實現粵澳優勢互補、良性互動,推動粵港澳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