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方 ?穎
《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以下簡稱《文選》)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權威教材。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對金融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把我們黨對金融工作本質規律和發展道路的認識提升到新高度,書寫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金融篇,對于新時代新征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選》中的多篇著作都對金融事業發展作出深刻論述。比如,《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指出:“我們要探索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控制資本的消極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指出:“黨的二十大明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為優化金融服務指明了方向和目標”;等等。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正確的理念。新發展理念深刻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是習近平經濟思想最重要、最主要的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服務實體經濟,防范金融風險》中指出:“要結合金融業發展規律和特點,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好。”新發展理念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思想指引,也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思想指引。過去一段時間出現的金融亂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在思想認識上和實際工作中偏離了新發展理念的正確指引,最終偏離了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正確方向。
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從以下三個方面牢牢把握。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中指出:“我們黨領導的金融事業,歸根到底要造福人民”。我國金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一些國家金融為資本服務、為少數有錢人服務的立場截然不同。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金融高質量發展,必須站穩人民立場,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增強金融服務的多樣性、普惠性、可及性。堅持金融惠民導向,強化服務意識,加大對鄉村振興的金融投入,支持牢牢端穩糧食飯碗、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持續完善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政策體系,進一步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開發更多滿足群眾醫療、養老、教育培訓等方面需求的金融產品,加大對健康產業、養老產業、銀發經濟的財稅金融政策支持,有針對性地豐富養老金融產品供給,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更好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養老金融需求。改進金融機構服務方式,讓那些兼具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的金融產品走進尋常百姓家,更好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
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在《服務實體經濟,防范金融風險》中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是需求結構升級了,但供給體系沒有跟上,供需出現結構性失衡,導致實體經濟循環不暢。這恰恰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解決的基本問題,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基本任務。”當前,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主要是結構性的,其中包括金融結構不合理,這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不到位有著密切關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工作的主線,也是金融工作的主線。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找準金融服務重點,守好服務實體經濟本分。以金融體系的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等,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比如,優化融資結構的重點在于優化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比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作用;優化資金供給結構要善做加法和減法,增加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的金融資源投入,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同時減少無效供給和低端供給,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和“僵尸企業”退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
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服務實體經濟,防范金融風險》中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隨時準備應對更加復雜困難的局面。金融既有管理和分散風險的功能,又自帶風險基因。我國金融體量和復雜程度今非昔比,風險的系統性、關聯性大大增強。為此,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主動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增強金融體系韌性。要科學防范金融風險,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加強風險源頭管控、整治各種金融亂象,努力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積極穩妥防范處置突出風險點,嚴密防范化解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影子銀行業務風險、資本市場異常波動風險、保險市場風險等,切實防范金融網絡技術和信息安全風險,有效防范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確保金融安全高效穩健運行。
(作者為廈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本版文章由人民日報出版社組稿、人民日報社理論部編輯)
“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找準病灶是前提,對癥下藥是關鍵。走好群眾路線,關鍵是堅持問題導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群眾得實惠。要圍繞群眾反映的住房、養老、就業、醫療等突出問題,把合理訴求一條條拎出來,推動問題一個個得到有效解決。要發揚釘釘子精神[詳細]
價值觀是一個思想文化體系的核心,是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形成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價值共識和最大[詳細]
“欲事立,須是心立。”政治上的堅定、作風的過硬來自思想的堅定。黨員干部要從思想深處提高認識、轉變作風,從思想上警醒起來,從標準上提高起來,以思想自覺促進行動自覺,切實增強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堅定性,努力使思想作風更正一些、更純一些。[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社區服務,提升服務功能。”社會的發展,最終落腳點是人。善于換位思考,更加重視“群眾怎么想”,瞄準關切,勇于創新,我們的治理必將更有成效,也將更有力地托舉每個人的幸福。[詳細]
面對美方的多變易變、極限施壓,我們沒有關上談判大門,但也不會心存僥幸,而是做好了應對沖擊的各種準備。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我們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一定能夠化危為機、行穩致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中國經濟是一片[詳細]
對于基層治理而言,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一個重要方面在于破解由形式主義引發的“小馬拉大車”問題,激勵廣大基層干部以“輕車壯馬”干事創業、擔當作為。[詳細]
在工作中,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一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就會變成老大難問題,成為影響事業發展的“攔路虎”“絆腳石”。一些老大難問題之所以得不到解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被認真對待。講認真,是解決老大難問題的有力武器。[詳細]
中國科學家在“連續變量”集成光量子芯片領域實現新突破,為光量子芯片的大規模擴展及其在量子計算、量子網絡等領域的應用奠定了重要基礎。這是《自然》雜志審稿人口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一步。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詳細]
“八大體系”不僅構成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整體框架,更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布局、一體發展的具體體現。新時代新征程,要全面構建“八大體系”,必須正確理解其科學內涵和實踐路徑,這樣才能以戰略思維著眼全局、以系統思維協同各方、以辯證思維把握規律,奮發有為推動教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