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許淑萍
2024年12月,國家統計局、國家體育總局發布2023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與增加值數據公告。根據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2023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為36741億元,增加值為14915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5%,比上年提高0.07個百分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發展體育產業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隨著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健康意識日益增強,體育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大力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優化體育產業發展結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需求。
優化政策環境,服務體育產業健康發展。政府在體育產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要健全相關政策法規體系,明確體育產業發展的核心目標、重點領域和規劃布局,為體育產業健康發展提供宏觀指導。完善體育領域政府投入機制,著眼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加大投入力度,科學合理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責任,保障基本健康服務需求。充分調動社會組織、企業等各方面積極性,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產品,更好服務體育產業發展,進一步完善以競賽表演、休閑健身為引領,體育場館服務、體育培訓、體育制造、體育傳媒等共同發展的體育產業體系。加強監管創新,規范市場秩序,加快構建事中和事后監管體系,鼓勵行業協會商會發展,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在監管中的作用,為體育產業健康發展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
推動產業融合,激活體育產業新動能。體育產業向縱深發展,不斷與文化、旅游、康養等相關產業相互交叉滲透,衍生出越來越多的新模式新業態。要進一步推動體育產業與相關其他產業深度融合,拓展發展空間。比如,深化體衛融合,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加強以體育運動康復為特色的專科能力建設,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培育體育醫療康復產業。又如,推動體育與養老產業融合,針對老年人身體特點和健康需求,開發適合老年人的體育健身項目和產品,建設集養老、健身、醫療保健于一體的養老社區或康養中心,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健康養老服務。再如,加快體育旅游融合發展,挖掘各地自然景觀和文化資源,結合體育賽事、戶外運動等元素,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體育旅游產品,打造體育旅游、體育文化精品項目。
深化科技創新,提升體育產業競爭力。加強科技創新是提升體育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近年來,隨著材料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科技與體育深度融合,體育產業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持續催生體育新場景。要提升體育科技研發力度,加快區塊鏈、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和可循環橡膠材料等新材料在體育領域的創新應用,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體育科技聯合攻關,研發高性能體育器材裝備、智能體育穿戴設備、運動康復技術與產品等,打造一系列智能裝備、智慧場館,促進體育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以數字化手段優化體育產業要素配置和服務供給,強化數字技術在競賽表演、健身休閑、教育培訓、用品制造、設施建設等細分領域深度應用,提供多層次、個性化的體育服務。
培養各類人才,筑牢體育產業發展基石。人才是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要建強體育技能人才隊伍,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體育大學和體育優勢學科,設置體育產業相關專業和課程,形成有效支撐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職業教育,加大運動防護師、康復治療師等體育產業相關領域人才培養培訓力度,舉辦職業技能競賽和技能交流活動,分級分類建立各類體育人才數據庫,提高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完善體育人才激勵機制,創新體育人才評價,對在體育科技創新、體育產業發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和榮譽表彰,加快形成有利于體育人才成長的發展環境,更好激發各類體育人才創新創造的活力和潛力。
(作者單位:華北電力大學)
法律是一種規范,也是一種文化。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善用規范之力、文化之力,定能更好滋養民族團結的“石榴果”,鞏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促進各民族共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詳細]
要把政治修養擺在黨性修養的首位,從黨的創新理論中汲取黨性滋養,把學習遵守貫徹黨章黨規黨紀作為黨性修養的重要內容。”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不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轉化于效,保持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壯闊征程上[詳細]
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和象征,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美食、中國古建藝術等中華文化符號是傳播中華文化、增進國際理解和友誼的重要橋梁。深入挖掘提煉中華文化符號、創新中華文化符號的敘事體系,是有效傳遞中華文化深厚底蘊與時代價值的重要路徑,不僅關乎文化傳播的[詳細]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撐。時代潮流滾滾向前,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今天,人民更加需要立體化與多樣性并存、精品化與創新性并重的文化產品。這就需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統一起來,把“送[詳細]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關提升國際競爭力。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詳細]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習近平主席站在時代前列、把握時代脈搏,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表明了當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時,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立場和使命擔當。中國的發展理念來源于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充分彰顯了中國式[詳細]
重視速度、不唯速度,盡最大努力,爭取最好結果,持續推動中國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詳細]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重要論斷。這個論斷表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是推進中國式[詳細]
我們要深刻學習領會,不斷提升認識水平和貫徹落實能力,奮發有為做好經濟工作,完成好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今天的理論版刊發鐘才文署名文章,權威準確解讀五個“必須統籌”的深刻內涵。[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深入開展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傳承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激發共產黨員崇高理想追求,把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看成是極大的恥辱。”這為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內容,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