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劉溫馨
在山東濟寧嘉祥縣,主要從事良種育繁推一體化經營的瑞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由于缺乏有效的抵質押物和擔保,融資一直較為困難,流動資金時常短缺。沒想到,一場“行長訪廠長”活動送來了“及時雨”。
不久前,當地金融部門組織13家金融機構與企業面對面。瑞谷農業負責人道出資金難題,縣工商銀行負責人馬上推薦“供銷農資貸”,并當場安排銀行專人與轄區供銷社、農業發展信貸擔保公司對接。兩天后,100萬元的信貸資金到賬,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行長訪廠長”是金融機構主動服務實體經濟的生動體現。實踐證明,因地制宜創新方式方法,促進銀企有效對接,有助于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讓相關企業得到及時幫扶。
普惠金融是支持小微經營主體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有效實施的重要金融服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切實解決貸款難貸款貴問題。”相關金融機構撲下身子、靠前服務、優化流程,破解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與保障能力,構建敢貸、愿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就能使經營主體融資更加便利。
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產業發力方向存在差異,在優化普惠金融服務時,應注重因地制宜、“精準滴灌”。比如,為激勵高碳排放產業低碳化轉型和重點產業生態化改造,浙江麗水以“企業碳效碼”評定為導向,實施差異化綠色信貸政策,推出“碳效貸”等業務。針對山區海島縣等重點縣域,近10年來浙江已累計開辦主要服務縣域的地方特色險種120余個。完善差異化金融支持機制,面向不同經營主體分層分類提供定制化服務,事不避難、實處用力,方能更好以金融活水滋潤發展沃土。
對金融機構而言,服務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息和管理成本,往往比服務大企業高。但是,數字技術為進一步拓展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廣度和深度提供了有利條件。辦理時大數據一鍵“畫像”,快速完成產品匹配,秒申請秒到賬……實踐中,有的地方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為金融產品創新提供支撐;有的機構建立全流程的數字化風險管理體系,滿足中小微企業短期、小額、高頻、急用、分散的信貸需求。著眼未來,持續推動科技賦能金融服務,讓數字金融與普惠金融相互促進,定能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金融服務,連著企業經營的“小生意”,牽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擴大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中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可得性和便利度,定能讓金融資源有效轉化為中小微企業的前進動能,更好為經營主體增信心、為經濟發展添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落實到位。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強調,要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持續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內陸開放高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新征[詳細]
在共性中尋找個性,推動新質生產力精準布局;從個性中總結共性,助力新型生產關系加快形成……在把握共性與個性中做好“加減法”,就能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蓬勃涌動。[詳細]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著眼未來,以強大的金融有力支撐科技和產業創新,用差異化的金融服務滿足處于不同生命周期企業的需求,支持實現從研發到量產質的飛躍,必能以科技金融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詳細]
新質生產力成勢處,高質量發展動力足,高水平安全更牢固。“穩”和“進”的辯證法,統一于謀定后動、奮發進取的行動中。[詳細]
科技工作者要樹立敢為天下先的雄心壯志,敢于探索科學“無人區”,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推出更多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推進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著力攻克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詳細]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有利于增強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以科技現代化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詳細]
紀律是管黨治黨的“戒尺”,也是黨員、干部約束自身行為的標準和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紀律不嚴,從嚴治黨就無從談起。”在全黨開展黨紀學習教育之際,我們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黨的紀律建設的重要論述,與您一起學習領會。[詳細]
今天,隨著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文旅領域加速應用,科技賦能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展現出生機勃勃、潛力無限的大好前景。“積極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要要求,是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應有之義。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詳細]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越開放,就越主動,越自信。立足西部、著眼全國、聯通世界,不斷提高西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水平,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定將邁出新步伐、邁上新臺階。[詳細]
放眼神州大地,新興產業正涌動活力、向陽生長。因地制宜、搶抓機遇,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必能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書寫新篇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