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輔導為何如此高收入
柯昌有
在線輔導能夠獲得高收入,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現象,更折射出種種教育問題。
日前,“南京教師王羽在線輔導獲得高收入”的話題持續發酵,引發社會廣泛討論。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個新事物,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在職教師有償在線輔導”是否合理合法尚無定論。而該現象的出現,既有經濟規律的作用,更有教育領域的深層原因。
先說經濟。按現行分類,教育行業是第三產業,是一種提供服務的行業。“在線輔導天價收入”的背后實際上反映出一種“愿打愿挨”的供需關系。從需求方面來看,社會上對于校外輔導這類服務的需求是很大的,尤其是升學壓力最大的中小學階段。很多家長為自己的孩子在校外報班補課,一次課兩三個小時,價格至少百元以上。而在網上,一節高中物理課單價9元,比校外實體輔導機構便宜。如果需要且質量尚可,當然愿意在網上交錢學。
從供給方面看,“在職教師有償在線輔導”是一個新的事物,但在線教育資源并不是一個新東西。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教育界也日益意識到教育技術的重要性。因而,國家已經采取一些措施,借助互聯網統籌教育資源。比如,建立“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的線上教育評比活動。或者,部分有條件的學校先后以學校為單位、利用“微課堂”等整合教育資源,實現類似于國際上Flipped Classroom的教育模式轉變。只不過,這些東西是從行政上由上而下的安排,沒有走進市場,也就沒有議價定價的過程。也因為如此,它們在推進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問題:執行中有強制色彩,激勵機制不完善;很多內容出于應付、質量不高;質量較高的,又因為課是給同行教師看的,要體現新課堂理念而不直接針對考試,滿足不了學生的集中需要,沒有針對性;而且,因為注重的是教師之間的分享,學生可能不知道有這些資源,知道了也很難獲取,使得這些東西很少走向有需要的學生。
總而言之,現在已有很多在線教育的資源,但基本上較難解決學生和家長們因為升學壓力而面臨的現實問題。再加上教育教學是一個相對專業的領域,需要專業的知識和對考試經驗的積累。所以,在職教師相對于一般的機構輔導人員是有優勢的,但在職教師校外輔導又被明令禁止,這時出現的“在職教師在線輔導”自然是滿足市場需求的稀缺資源。
因此,若單純以經濟角度來考量,由市場調節產生的產品、服務的價格,是易于被人接受的,何況這種價格背后還有互聯網共享經濟、教育資源的便利共享(易獲得、可重復、因材施教)等實際價值的支撐。而且,現今國內已經有很多在線經營的行業,相關從業人員收入也可算是“天價”,如果這些行業都可以靠在線服務來獲得更高的收入,為什么在職教師就不行?
所以,我們還得回到教育領域來看待這一現象。因為,“在職教師有償在線輔導”之所以引起爭議,關鍵還是在于“教育”這種服務的特殊性。也只有回到教育領域,我們才能更多地發現深層次的問題。
首先,是教育體系的待遇問題,這也是爭議的關鍵點。反對“在職教師有償在線輔導”的意見固然可以堅稱教師的公共服務已經由工資支付,但支持的理由同樣有合理性:在職教師的工資很低。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期評估教師隊伍建設專題評估報告指出,與其他行業相比,中國教師工資不高、工資增長幅度低,未能反映出教師作為專業人員應具備的地位待遇。這個問題不僅僅涉及對現在的教師群體的激勵,還涉及教師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有相關調查表明現在很多優秀學生將來不愿做教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工資待遇問題。而“教育質量絕對不可能超越教師的質量而存在,優質的教師教育體系是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民教育全球質量檢測報告》)。“在職教師有償在線輔導”除了反映出相關個人的營利目的,也能折射出現有工資體系的激勵性不足。
其次,是教師個人的價值追求。“在線輔導”既能夠借助互聯網的傳播機制帶來一定的名譽和成就感,也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滿足教師個人在教育事業上的價值實現。比如,王羽就談到,借助互聯網技術及規模化紅利,可以使一些教育欠發達和資源匱乏地區的學生聽到全國名師的優質課程,因而“轉戰線上”更符合他本人的價值觀。因為針對的是相對弱勢的群體,我們當然可以就有償(價格高低)或者無償展開討論,但問題的關鍵可能更多地涉及優秀教育資源的有限性和教育的公平性的矛盾,而這都是許多優秀教師力圖通過互聯網教學來解決的。
第三,是學校教育的教育觀念與教學方式。互聯網帶來的社會革命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在線教育可以更加個性化地實現教和學,易獲得,能重復。試想,如果學校教育仍然是灌輸式的,仍然主要是針對考試,那么,與其相比,精心準備的“在線輔導”完全可能更加有效而且價格更低。之前已經出現的校外輔導已經對學校教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而“在線輔導”則會把這種沖擊進一步放大。從這個角度看,學校教育在互聯網時代面臨巨大挑戰,即如何證明自己的相對優勢。
這就涉及我們看待教育的方式。教育提供的是關于個人成長的特殊的公共服務,關于個人、家庭、民族、國家的未來的方方面面都與教育有關。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有很多其他重要內容。但目前的學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把“教育質量”簡化為了“知識的傳授”,乃至更簡單的分數、成績。這樣一來,之前的“校外輔導”和現在的“在線輔導”,以其對知識點的集中、緊湊的講授,很容易直接沖擊學校教學。要想面對這樣的挑戰,學校教育需要重新定義自身的優勢:這里有面對面的互動,而不是屏幕與人的單向灌輸;這里有集體的生活(不是像軍營般的集體)和互助,而不是個人獨自面對問題;這里可以輕松、自在地學習知識,自主成長,而不僅僅是完成任務。
正如李克強總理說的:從家庭到學校、從政府到社會,都要為孩子們的安全健康、成長成才擔起責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至于政府該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竊以為,如果這是一個經濟問題,那政府應該做好守夜人的角色,如完善相關的法律、規則;如果這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那么政府還應該好好推進教育的改革:解決教師工資的激勵機制;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優秀教育資源;在社會范圍內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